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散文的危機與新生(陳廣偉)

散文的危機與新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散文的危機與新生》中國當代作家陳廣偉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散文的危機與新生

—— 學習柏峰《散文文體與寫作的幾個問題》的體會

最近一段時間學習了柏峰總編在揭陽全國作家聯誼會上的講座《散文文體與寫作的幾個問題》,一直在思考《問題》一文提出的「散文的危機與新生」這一新時代散文寫作的嶄新命題。我深感在當前提出這一命題的必要性和及時性;我認為柏峰總編的講座是新時代散文寫作的指導性意見,對當前和今後的散文寫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當前散文面臨的危機

根據柏峰先生的研究,散文是產生並成熟於殷商時期的一種文體,是適應於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農耕時代的文學創作現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的審美過程,至今仍然保存着古老的文體特徵。

在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由於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相對緩慢,國家仍處於由落後的農業國向工業化國家轉變的歷史過程之中,因而整個文學創作包括散文創作的發展是穩定和循序漸進的。

這一歷史時期的散文創作一直保持着傳統的「實用性文體」「抒發情感和表達思想的文體」以及「抒情散文、史傳散文和政論散文三大主流」。

上個世紀50~80年代初,散文的載體主要是報紙和文學期刊,一篇散文稿件進入報刊編輯部以後,需要經過編輯人員的三審三校,最終由總編或主編簽發,才能刊登在報刊上。如果是在國家出版社出版散文專著,則要通過層層審核和編輯人員嚴格的修改把關,出版社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認為內容合格,才能予以公費出版並向作者支付稿酬。那個年代在報刊上發表一篇散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真的猶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因為一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總共沒有幾家報紙和刊物,一張報紙的副刊往往只有一個版面,一個版面上除了散文還要刊載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所以作者向報刊寄出的散文稿件十之八九都會石沉大海,只有極少數優秀作者才可能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久而久之,這些作者就被廣大讀者所熟悉,成為著名作家。這些作家在中國的知名度究竟有多大?可以說,大到家喻戶曉的程度。比如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臧克家、季羨林等老一輩作家以及後來的王蒙、張賢亮、劉心武、莫言、路遙、賈平凹等等。

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以信息化為標誌的工業化社會。人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態度、思想觀念都面臨着全新時代的挑戰,受到信息化社會的劇烈衝撞。

現代社會為大眾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工具和寫作發表散文的方便條件,標誌着時代與文化生產的進步。當前散文的數量和散文作者呈幾何級數增長。然而,表面的繁榮卻難以掩蓋前所未有的危機。

二、當前散文危機的種種表現

自古以來,文學創作都是由作家個人獨立完成的一種智力活動;即使是集體創作,也需要由一人擔綱獨立完成,或由多人獨自完成各自的部分,然後集思廣益,汲取其他參與者的智慧和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最終形成集體的勞動成果。文學創作是作家在安靜平和狀態下的一種深思熟慮,一種純粹獨立的個體勞動,它猶如春蠶吐絲、母雞下蛋、母牛產奶般自然而然,不需要外界給予的各種關注,不需要拔苗助長式的相互捧場,更不需要熱鬧喧囂的創作環境。

然而,網絡媒體的普及恰恰違背了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各種微信公眾平台將文學愛好者網羅到一起,數十人乃至數百人整天泡在一起,從早到晚,天南海北,東拉西扯,儼然成為一種有閒階層的聊吧。

其消極現象不可小覷:

發布散文的門檻越來越低,散文質量越來越差。

當前,由於數字化媒體的普及,各種小說、散文、詩歌微信公眾號猶如雨後春筍,所謂的散文鋪天蓋地而來。各個省、市、自治區都建有文學網絡平台,有的甚至跨省區建立工作站。這就形成了平台之間相互競爭的局面,造成了散文發布的門檻越來越低,散文質量越來越差的狀況。甚至形成了作者之間相互攀比文章數量、閱讀量的風氣。

助長了自吹自擂、相互吹捧,聽不得批評意見的風氣。

由於網絡微信文學平台是一個虛擬的鬆散組織,沒有相應的組織紀律約束,所有言行都須靠作者自律,因而容易滋生一些庸俗的作風做派,最常見的就是自吹自擂、相互吹捧。甚至出現個別拉圈子建碼頭的現象,正常的文學批評難以展開,一些作者習慣於聽恭維話,聽不得他人的批評意見。

網絡文學載體的設置容易使作者自我膨脹。

網絡平台發布散文是通過微信鏈接形式製作而成。但是其設置容易使作者產生自我膨脹的心理,比如文末的「寫留言」,其中多數是文友、熟人之間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詞,極少有客觀中肯的批評意見,往往使作者產生錯覺,感覺自己的文章相當了得,贏得了讀者的眾多好評。

網絡平台其實就是個「金魚缸」。

傳統媒體如報紙、文學期刊傳播地域廣闊而且可以長期儲存。而網絡媒體的受眾範圍相對狹小,除了平台圈子裡的文友以外,就是微信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這就如同賈平凹《廢都》里唐婉兒說的一句話「你們這些人就是金魚缸里的幾條魚,你把水吞進去吐出來,他又吞進去又吐出來。」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當前散文創作中一種小範圍里的自娛自樂。

作家協會的准入門檻越來越低。

一些作者在網絡媒體或非正式出版物發布了一些自說自話的所謂散文,然後自費出版一本散文集,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向各級作家協會申請入會,從而登堂入室,成為某某作協的會員,其實一些作者連基本的文學寫作常識都不具備,一篇短文往往錯別字、病句連篇,既沒有思想,也沒有生活和真情實感,更談不上寫作技巧。儘管他們擁有作協會員的身份,但多數只能算是文學愛好者。

這裡所列舉的是當前散文寫作危機中的一些比較突出的消極現象。總體來說,好的和比較好的散文還是占有相當比例的。

三、散文的新生與希望

值得欣喜的是,新銳散文平台正在為解決和突破散文的危機進行着不懈的努力,自2018年新年伊始,在總編柏峰的部署和主編劉莉的策劃主持下,平台多次組織作者圍繞「文學的批評」「通過李東輝老師的《水櫃》探討散文的評判標準」「散文的真實與虛構」「如何突破散文寫作中的同質化問題」等主題開展了多次集中討論。參與人數之多,討論之認真,收穫之豐滿出乎多數人的預料。正如劉莉主編總結的那樣:「討論的目的不是要得出什麼結論,而是在討論過程中思想的碰撞閃耀出的火花以及這種客觀理性評價的態度和輕鬆愉悅的討論氛圍更令人欣喜。」新銳平台決定,這樣的討論將作為一種固定形式,每周末舉行一次,得到了眾多文友的響應。

我認為,散文危機的突圍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首先必須形成廣泛的共識,真正認識到危機的存在以及突破危機的途徑。除了在平台展開周末討論以外,還應當組織全體作者認真學習《散文文體與寫作的幾個問題》,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恰恰是散文創作者自身沒有意識到或很少考慮的問題,因而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學習、領會、消化、吸收的過程,建議平台制定一些研討課題供作者選擇,要求作者寫出讀後感或者關於散文寫作的體會文章,文章可長可短,以3000字左右為宜。以下課題可供作者參考:

1、芻議散文的危機與新生;2、我對當前散文寫作的意見和建議;3、散文作者的責任與擔當;4、散文寫作的虛與實;5、如何提高散文創作的精品意識;6、新時代散文寫作的方法技巧探討;7、新時代散文的語言要求;8、什麼樣的散文才是具有生命力的;9、散文小說的異同;10、關於抒情散文與政論散文;11、關於史傳散文的研究。等等。

通過撰寫讀後感和體會文章,加深作者對當前散文寫作危機的正確認識。通過理論學習,不斷提高作者自身的文學理論素養,從我做起,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散文精品力作。 [1]

作者簡介

陳廣偉,資深司法工作者,長期從事司法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和組織工作,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