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敦煌古城

中文名稱;敦煌古城

外文名稱;Dunhuang city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18公里處的大漠戈壁灘

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AAA級

所屬城市;甘肅省酒泉市

敦煌古城為漢敦煌郡治,位於黨河中下游綠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 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並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里,於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築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並築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目錄

歷史文化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敦煌古稱"三危"。《都司志》載:"三危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縣城東南三十公里。三危聳峙,如危卵欲墜。故云。" 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與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於三危",成為敦煌歷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裡就有屬於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遊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吞併羌人,趕走孫,成為敦煌的新主人。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擊走月氏,敦煌為匈奴占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歷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

古城現況

敦煌古城現僅存南、北、西三面斷續殘垣。東面已被水沖坍陷無餘,在黨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據殘垣遺蹟推測,故城範圍南北長1132米,東西寬718米。就地取土,層層夯築,夯層厚12厘米,垣基寬6-8米,殘高4米許。四角築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許,高出城牆一倍,下部夯築,上部多土坯壘砌。西牆正中殘留門洞一座,當屬西域無疑。該城為漢代故城,經西涼、唐代兩次加固維修。城內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庫,其餘均闢為農田,地表無遺物可覓。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1]

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

"仿宋沙洲城"、"敦煌電影城",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由日方出資,參考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精心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敦煌古城位於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於一體,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北宋時期的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點綴以不同地域的過街樓、佛廟、當鋪、貨棧、絲綢店、酒肆、飯館、住宅等,作為拍攝用道具,互為背景,相輔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後在這裡拍攝過《封神演義》、《怒劍嘯狂沙》、《新龍門客棧》、《敦煌夜談》、《沙州王子》、《海市蜃樓》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視劇目。現已成為敦煌主要的遊覽參觀點。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距市中心25公里。

自然環境

敦煌境內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區海拔為1138米。黨河沖積扇帶和疏勒河沖積平原,構成了敦煌這片內陸平原。一望無際的沙漠和大片綠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貌。綠洲區好像一把扇子自西南向東北展開。由於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裡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年平均無霜期142天,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

敦煌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敦煌人民的母親河。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

相關視頻

敦煌-敦煌古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