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用諡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用諡字》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三。

原文

先王諡①以尊名,節以壹惠,故謂為易名。然則諡之為義,正訓名②也。司馬長卿③《諭蜀文》曰:「身死無名,諡為至愚。」顏注云:「終以愚死,後葉④傳稱,故謂之諡。」卿子厚《招海賈文》曰:「君不返兮諡為愚。」二人所用,其意則同。唯王子淵《簫賦》曰:「幸得諡為洞簫兮,蒙聖主之渥⑤恩。」李善謂:「諡者號也,言得諡為而常施用之。」以器物名為諡,其語可謂奇矣。

注釋

①諡: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文中後幾個「諡」都是「叫做」的意思。

②訓名:父親或者師長所命之名。如同今天所說的學名。

③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字長卿,漢代著名大賦家。

④後葉:後世。

⑤渥:濃,厚。

譯文

先王死後諡一個尊貴的名字,多節省用一個字而實惠,所以稱作換名。可見「諡」作為一個詞的詞義,是起名的意思。漢司馬相如的《諭蜀文》說:「到死也沒有出名,死後便起名叫做『至愚』。」顏師古注釋說:「到死都很愚笨,後世便這樣傳着稱呼他,所以也就是起名了。」唐柳宗元《招海賈文》說:「君一去不返死在那裡,給你起名叫『至愚』。」這裡兩個人所用「諡」字的意思相同。只有王子淵的《簫賦》說:「有幸起名叫『洞簫』,承蒙聖主優渥的恩澤。」李善說:「諡,就是號的意思,是說死後起名為洞簫而經常使用它。」用器物的名字做諡號,這話可算是很奇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3]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4]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文用諡字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