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加坡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新币)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加坡元(英語:Singapore Dollar,簡稱新元或新幣,舊稱坡幣,在台灣被通稱為星元或星幣),是新加坡的法定貨幣,以S$標記。一元可被細分為10角(也稱為「毛」)或者100分(cent)[1]。新元也是東南亞最高幣值的貨幣。

歷史沿革

1845年至1939年,新加坡使用由海峽殖民地發行的叻幣作為流通貨幣,1940年後,新加坡跟隨馬來亞使用馬來亞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新加坡使用由日本軍政府發行俗稱「香蕉鈔」的日本軍用手票。二戰後,新加坡恢復使用馬來亞元;1953年,改換由「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貨幣委員會」所發行的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匯率與馬來亞元為1:1。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獨立,12月22日成立共和國,但仍使用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當時的法定匯率為60馬元等於7英鎊

1967年,英鎊貶值,原「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貨幣委員會」停止發行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新加坡政府發行了新加坡元取代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當時同時發行的貨幣包括新加坡元、馬來西亞令吉文萊元,而且三國貨幣是等值的。當時新加坡元兌英鎊匯率為60新加坡元對7英鎊,這時候新加坡元與英鎊依然掛鈎,主要是因為英鎊區的協議。新加坡元曾經短暫與美元掛鈎。後來因為新加坡開始與各國有了貿易來往,與1973至1985年新加坡元開始以一籃子貨幣作為貨幣的匯率變動,1985年以後,新加坡元采浮動匯率制度。不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時會對貨幣進行控制,以穩定國內經濟。

新加坡元的發行機構原本是由「新加坡貨幣委員會」發行,2002年10月1日改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行[2]

硬幣國徽變化

2011年,網上流傳一封電郵「新加坡1元硬幣的故事」,聲稱新加坡1元硬幣原本是「苦臉」,但到1997年金融危機時,有風水師建議把它改為「笑臉」,以便轉運,但新加坡當局否認此說法。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受詢時說,1元硬幣背面最初確實是採用橫幅往上拱起的「苦臉」設計,之後才改為「笑臉」設計,但這項改變與風水無關。發言人解釋,國徽於1969年首次出現在新加坡錢幣上。由於當時雕刻技術的限制,原本的國徽設計無法以三維的效果鑄在錢幣上,因此便採用較時髦的版本(橫幅向上拱)。後來隨着雕刻技術的進步,可以鑄出原本的國徽設計(橫幅向下凹),從1992年起,這個設計便開始用在硬幣上。

視頻

新加坡元 相關視頻

原來新加坡的幣值這麼高!五十新加坡元值多少人民幣呢?
人民幣對新加坡元今起直接交易

參考文獻

  1. 這裡一定有你沒有見過的錢!!,搜狐,2018-12-17
  2. 新加坡貨幣歷史,新加坡教育網,201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