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
![](/images/f/f0/%E6%96%B0%E7%9F%B3%E5%99%A8%E6%97%B6%E4%BB%A3%E8%89%AF%E6%B8%9A%E6%96%87%E5%8C%96%E7%A5%9E%E4%BA%BA%E5%85%BD%E9%9D%A2%E7%BA%B9%E7%8E%89%E9%92%BA.jpeg)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於1986年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號墓,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的鉞冠飾為白玉,一側有紫褐色瑕斑,鉞端飾亦為白玉,一側同樣有紫褐色瑕斑。鉞身通長17.9厘米,上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厚0.8厘米,為青玉製成,有少量褐斑,玉材優良,具有透光性,拋磨精良,光潔閃亮。近頂部中央有一小孔,其直徑僅為0.5厘米,小孔上方有綑紮的擦痕。在兩面刃的上部各雕有淺浮雕神人獸面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製作精緻,有紋飾的玉鉞目前僅此一件,對了解此類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問題有重要的價值。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
目錄
文物歷史
1986年,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雉山村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號墓。
原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2]。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的鉞冠飾為白玉,一側有紫褐色瑕斑,鉞端飾亦為白玉,一側同樣有紫褐色瑕斑。鉞身通長17.9厘米,上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厚0.8厘米,為青玉製成,有少量褐斑,玉材優良,具有透光性,拋磨精良,光潔閃亮。近頂部中央有一小孔,其直徑僅為0.5厘米,小孔上方有綑紮的擦痕。在兩面刃的上部各雕有淺浮雕神人獸面紋。
神人獸面紋的神人臉面作倒梯形,重圈為眼,兩側有短線象徵眼角;寬鼻,並以弧線勾劃鼻翼;闊嘴,內以橫長線與直短線相交,象徵牙齒。頭部戴冠,外層是高聳寬大的冠,冠上飾有放射狀羽毛;內層為帽,刻有十餘組緊密豹捲雲紋。上肢形態為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關節部位有外凸的小尖角。在神人的腹部又以淺浮雕突出威嚴的獸面紋,寬鼻且鼻翼外張,闊嘴,兩側外伸兩對獠牙,里側獠牙向上,外側獠牙向下。嘴部以捲雲紋和弧線、直線填滿空當。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兩面刃上各雕有淺浮雕神人獸面紋圖案,其線條纖細,具有極高的歷史與美學價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製作精緻,有紋飾的玉鉞目前僅此一件,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鉞中最傑出者,對了解此類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問題有重要的價值。
視頻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文物博函〔2013〕1320號) ,北京市文物局,2018-01-25
- ↑ 館藏丨浙江省博物館藏玉精粹 ,搜狐,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