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記半則悼詩人(李彥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記半則悼詩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日記半則悼詩人》中國當代作家李彥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日記半則悼詩人

今天是2017年12月15日,昨天余光中先生在高雄永遠地走了。

下面是我2013年4月21日的半截日記。今天錄在這裡發給《新銳散文》的主編劉莉,希望借《新銳散文》公眾號披露,以悼念帶着鄉愁離世的余光中先生。

今天隨團到墾丁和高雄觀光。

……到了高雄後,台灣的導遊阿潘帶大家到鼓山上高雄早年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和「十八王子廟」去了,我因腿痛行走不快捷,擔心跟不上團隊,就和大陸的劉導一起逛西子灣哨船街和「鼓山觀山堂」了。「鼓山觀山堂」大門緊閉不開放,只能夠從外面仰觀了。抬頭看見第二層殿前的盤龍石柱和剔透石欄雕刻精美,堂頂的屋脊龍飛鳳舞,斗拱排雲,飛檐插天,神塑色彩艷麗,堂皇飄逸。雖然「鼓山觀山堂」沒能進去,可有幸在西子樓一層走廊看見了余光中先生手書在牆壁上的詩作《西子樓》:

「海峽浩蕩是前景,

壽山巍峨是後台,

日月與星辰是大壁畫。

更有長堤伸出了雙臂,

一左一右,

將燈塔舉起,

引進七海來歸的舳舮。

壯闊的劇場正在

等待一位主角來演出,

天風與海濤正在呼喚:

來吧,

西子灣等你到來,

西子樓等你來登高。

晚霞正晝夜交替,

等你上樓來觀禮。」

余光中先生的《西子樓》寫意豪邁而言語樸實,情感急切而真誠。其筆意中究竟等着哪一位主角來登高?盼着哪一位主角來觀禮?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雖然自己草根卑微,即使來到了這裡也沒有上樓觀光的機緣,將來也不可能成為高雄劇場的主角,但作為一名過客,能夠在這裡自自在在地遠眺碧海藍天,近觀青山綠水,腳踏闊岸,耳聽濤聲,就滿足了。不遠處高高的「國立中山大學」作為高雄的地標建築,很是令人神往,但上鼓山的大夥下來了,時間太緊,只好匆匆忙忙地離開了。

我也曾在資料上讀到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舉人卓肇昌的《斜灣樵唱》:

忽聽樵子唱,躑躅下前山,

幾曲斜峰亂,一肩落日還。

輕風聞遠浦,清澈渡花灣,

裊裊鶯頻和,冷冷石默頑。

行歌聊自適,笑士不如閒,

試問家何處,白雲屋半間。

標題中的「斜灣」就是現在的西子灣。卓肇昌的詩句流暢自然,讀起來覺得閒適清新。而百多年過去了,這裡早已沒有了唱着山歌挑着柴擔子在山中行走的樵夫,也沒有了行歌的舉子,但鼓山落日如前,西子灣鮮花如前,只是白雲深處的半間草屋,變成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了。從遠古到大清到民國再到如今,從卓肇昌到余光中,有多少有抱負的仁人志士在戰亂中倒下了,有多少普通的平民百姓在歲月中辭世了,生生死死,承承繼繼,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詩詞基因卻沒有丟失。《斜灣樵唱》的灑脫,《西子樓》的豪放,可謂一脈相承,書寫着台灣文人的情懷和高雄地脈的熱忱。我回望遼闊的西子灣,回望側肩而過的高雄,心裡思忖,將來有一天我如果能夠再來這裡一次,我一定到西子樓上再讀再賞余光中先生的《西子樓》,並把《斜灣樵唱》吟誦……。

人世間的作家,再優秀,生命也有終點,但作品卻可與世長存。如今於先生把他的《鄉愁》留在世間默默地走了,我相信他的佳作永遠不老,兩岸,以至於天底下的中國人會永遠懷念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

[1]

作者簡介

李彥良,山西昔陽人,1948年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