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制漢服(明朝時的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制漢服(明朝時的服飾)是指明朝時的服飾,專指明朝這段時間的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的服飾制度。明制服飾發展至中後期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下來。

明制漢服的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霞帔」。

明制漢服依據男女裝進行分類,具有鮮明的組成差異。女裝方面有明代披風、明豎領明代比甲明代襖裙明代曳撒、比甲、馬面裙等;男裝方面有明制深衣、圓領袍、道袍、直身等。

韓服(朝鮮服)是從明朝服飾演化而來。韓服(朝鮮服)和明制漢服的區別包括:衣領不同,明制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韓服(朝鮮服)一般都是V字領;上襦位置不同,韓服(朝鮮服)上襦在外,蓋住裙頭,而明制漢服中齊胸襦裙上襦在內,裙子系在上襦上;束裙的位置和下擺寬鬆程度不同,韓服(朝鮮服)的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1]

[]

明制漢服的分類

明代披風: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明代褙子: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馬面裙等。明豎領:明代出現的立領服飾,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明代比甲: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明代胄甲:明代軍士服飾的一種胖襖。明代襖裙: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明代曳撒: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

比甲: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後來傳入蒙古。據《元史》載:"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襴的,有裝飾底襴+膝襴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着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襴一體。

明制漢服

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而這個服飾制服就是明制漢服,明制漢服發展至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

明制漢服的主要特點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