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蕨(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星蕨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星蕨,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星蕨Microsoriumpunctatum(L.)Copel.的全草。分布於華南、西南及台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星蕨
漢語拼音:Xīnɡ Jué
別名:野苦蕒、尖鳳尾、二郎劍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常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星蕨

拼音名:Xīnɡ Jué

別名: 二郎劍、尖鳳尾

英文名: Common Microsoriu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sorium punctatum(L.)Copel.[Acrostichum punctatum L.]

出處

始載於《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星蕨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500-1100m的林中老樹幹或牆壁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台灣等地。

原形態

植株高35-70cm。根莖粗短而橫生,近光滑,灰白色,密生鬚根,疏被暗棕色、具粗篩孔的闊卵形鱗片,基部闊而呈圓形,頂端急尖,邊緣略有齒,盾狀着生,易脫落。葉近簇生;葉柄短或近於無柄,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葉片紙質,淡綠色,闊披針形,長35-55cm,寬4-8cm,先端漸尖,向基部長漸狹而形成狹翅,或呈圓楔形或近耳形,全緣或有時呈不規則的波狀,有軟骨質的狹邊;葉脈網狀,小脈纖維而曲折,內藏小脈分叉。孢子囊群小而密,橙黃色,通常僅葉背面上部能育,一般生於內藏小脈頂部,不規則散生或有時密集匯合;無囊群蓋。

化學成分

星蕨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21-甲基旱地菊-12,22(29)-二烯[21-methylbacchara-12,22(29)-diene],21-甲基-18(28),22(29)-達瑪二烯[21-methyldammara-18(28),22(29)-diene]。

歸經

膀胱;大腸經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尿道炎、跌打損傷、痢疾。[2]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利尿。治尿路感染、痢疾等地。」

相關配伍

治尿路感染:星蕨30g,石韋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附註

功效相近的同屬植物尚有:近星蕨MicrosoriumsubpunctatumChing,又名:青骨石韋(南寧)。分布於廣東、廣西。[3]

參考資料

  1. 星蕨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星蕨中醫世家
  3. 星蕨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