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智能製造系統專業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智能製造系統專業委員會智能製造系統是自動化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工業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智能化系統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包括面向生產線和生產車間的智能傳感與仿生感知、環境建模、運動控制、仿人智能控制、實時視覺測量與控制、基於多種傳感信息的產品加工質量在線檢驗、原位檢測、多種異構智能裝備的協調控制、網絡化控制、優化調度、系統集成等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智能製造系統是提高製造業技術水平的核心,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屬於基礎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軍民兩用高新技術。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是製造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在大型飛機、高鐵、機器人、艦船等製造領域國家重大需求的牽引下,智能製造[1]系統技術已成為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多個重大專項中的關鍵技術,已成為自動化學科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機構簡介

智能製造系統是工業4.0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對智能製造系統特別重視,不僅設置了智能製造專項,而且制定了專門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由發改委牽頭組織了「數字化車間」專題計劃,所列的課題主要集中在機床製造和汽車製造行業。2015年,工信部的「智能製造」專項列了94個項目,主要支持標準研究和數字化車間建設。2015年,我國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這是強化高端製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是建設中國為製造強國的三個十年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在任務和重點部分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

目前,我國製造處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並存,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但是,智能化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從廣東到山東,從成都到上海,製造業對智能化系統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目前,我國迫切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智能化系統,幫助製造業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更新換代,推動我國製造業的技術進步,突破勞動力不足與勞動成本上漲帶來的企業效益瓶頸。

國際學術界對製造業智能化也極為重視。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以及國際學術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等,發表了大量關於製造業智能化方面的論文,對智能製造系統的理論與技術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內着名的科研機構和「985」高校對智能製造、智能化系統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開展研究。其中,科研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

以上這些研究計劃和學術活動,已經為「智能製造系統」專業委員會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科研條件支撐和學術積累。

智能製造系統領域涉及信息科學、控制科學、系統科學、人工智能、機器人[2]以及機械製造、傳感技術等基礎學科,智能化系統是智能製造領域一門快速發展的交叉學科。目前,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智能化系統技術方面發展迅猛、技術先進,已開發出大量的智能化裝備和智能化生產線,在智能製造系統技術上已形成了明顯的戰略優勢。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進行該領域的技術封鎖,智能化程度高的裝備/設備/生產線難以進口。

本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旨在加強在智能製造系統領域的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研究,加強集成創新與自主創新,建立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橋樑,強化「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促進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形成合力,培養一批從事智能製造系統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推動我國製造業的持續發展與技術進步。

業務範圍

專委會以推動本領域的學術發展作為業務主要內容: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如專題學術研討會、學術年會、學術論壇、沙龍,在國內外期刊組織專輯和專刊;組織會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技術展示會,加強理論研究和實際工程的密切結合,加強高校和工業應用部門的合作、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專委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工作會議,研究討論工作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計劃。

當屆領導成員

主任委員:徐德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王耀南 丑武勝 鄧志東 田國會 朱雲龍 劉成良 許禮進 高學山 顏文俊

秘書長(按姓氏筆畫排序):鄒偉

副秘書長(按姓氏筆畫排序):江未來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郭淵 王雲寬 王龍 王奇志 王欣剛 方勇純 田聯房 代偉 邢登鵬 劉衍 劉松 劉衍 劉強 李春玲 李瑞峰 楊健 吳岡 何炳蔚 汪增福 張大朋 張正濤 張永飛 張光先 陳健健 孟正大 封淑玲 趙曉光 趙曦濱 祝連慶 袁曉東 賈松敏 顧慶毅 徐光華 高躍 陶顯 景奉水 程良倫 程韜波 鄢治國 解侖 管貽生 譚傑 魏世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