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曹馬能收人心

曹馬能收人心》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四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目錄

容齋四筆·序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嚷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志》,於議論雌黃,不復關抱。而稚子櫰,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衷所憶而書之。櫰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志雲。

原文

曹操自擊烏桓①,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操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魏伐吳,三征各獻計,詔問尚書傅嘏,嘏曰:「希賞徼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司馬師不從,三道擊吳,軍大敗。朝議欲貶出諸將,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并州,并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 討諸葛誕於壽春,王基始至,圍城未合,司馬昭敕基斂軍堅壁。基累求進討,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迂移依險,人心搖盪,於勢大損。」書奏報聽。及壽春平,昭遺基書曰:「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心,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於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然東關之敗,昭問於眾曰:「誰任其咎?」司馬王儀曰:「責在元帥。」昭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耶?」引出斬之。此為謬矣!

操及師、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並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於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乃曰:「吾不用豐言,卒為所笑。」竟殺之。其失國喪師,非不幸也。

注釋

①烏桓: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

譯文

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去攻打烏桓時,將領們都勸他不要親自前去。不久,曹操打敗烏桓,凱旋歸來,一一詢問以前勸止他的人。眾人不知他的意圖是什麼,都很害怕。結果曹操對於這些人都給予了重賞,說:「我前去攻打烏桓,是冒着很大危險才僥倖成功。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不能經常做這樣的事。諸位勸止我,是為了我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才重賞你們。以後你們有什麼建議可隨時講。」

魏國攻打東吳,三次征伐,大將們都紛紛獻計獻策,天子下詔徵求尚書傅嘏的意見,傅嘏說:「事先沒有周密的部署,將士貪圖賞賜,先去作戰,而後才想法取得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長久計策。」司馬師不聽,悍然分三路進攻吳國,結果打了敗仗。朝廷上下議論打算把出主意的那些大將給予降級外調的處分,司馬師說:「我沒有聽從傅嘏的話,才打了敗仗,這是我的過失,諸位將領有何罪?」於是將領們都被免予了處分。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當時任監軍,僅僅被削去了爵位。雍州刺史陳泰要求司馬師給并州下命令,袁紹把力量合併在一起討伐胡人,司馬師採納了這個建議。戰鬥還沒有開始。有兩個郡的胡人因為要到遠方打仗,驚慌之餘,都起來造反了。司馬師給朝中的士大夫道歉說:「這是我的失誤,並非陳泰的責任。」所以人們都佩服他的雍容大度。

司馬昭派兵攻打壽春的諸葛誕,王基領兵剛到,還沒有把城包圍起來,司馬昭命令王基收兵堅守營地。王基多次請求攻城,司馬昭才讓他率領諸軍轉移占據北山。王基根據情況提出建議,上疏說:「如果把軍隊遷移到平安保險的地方去,人心動搖,就會損傷士氣。」這個意見得到了司馬昭的贊同。壽春平定後,司馬昭給王基的書信說:「起初,議論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軍隊遷移到保險地方的人不少,我沒有親自前往,也認為應該這樣。將軍你計算了利害得失,堅持己見,對上違背天子命令,對下拒絕眾人建議,終於制服了敵人,捉住了賊寇首領,即使古代謀略出眾的人,也不過如此。」然而司馬昭在東關打了敗仗,他問眾人:「誰應承擔打敗仗的責任?」司馬王儀說:「責任在元帥。」司馬昭大怒說:「司馬王儀想把罪責推在我身上嗎?」於是將王儀拉到帳外殺了。他這樣做簡直太荒謬了。

曹操和司馬師、司馬昭的奸詐,就不必說了。但在用兵的時候,把美名推給人,把惡名擔起來,善於吸收別人的計謀和智慧,還有誰不盡心竭力去為他們效力呢?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在官渡敗給了曹操,本來應該責問自己,向田豐致謝,他卻說:「我沒有採用田豐的意見,所以打了敗仗,以至受到他的恥笑。」竟然把田豐殺了。袁紹的亡國喪師,實在是咎由自取啊!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2]。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3]

視頻

曹馬能收人心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