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參謹遵師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參謹遵師教
圖片來自搜狐網

曾參謹遵師教,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游、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 

原文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他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 曾子避席」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有一次曾參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參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他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蓆子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參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蓆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後來很多人都向他學習這種禮儀。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讚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游、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象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象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大意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維護正義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遙遠嗎?」他還編著了《大學》、《孝經》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