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座山叫九龍山(獨泊伊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座山叫九龍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有座山叫九龍山》中國當代作家獨泊伊河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有座山叫九龍山

「九龍山,青綿綿,九龍山下有樂園……」棗莊師專的校歌就地取材,我們唱起校歌,也就捎帶歌唱了背後的山。

九月下旬的一天,我又去了趟九龍山。

爬過學校的後院石牆,走過幾戶人家,就來到了山腳。

山不高,不會令人望而生畏,這海拔二百米左右的小丘,不是白雲留戀的家。雲兒在高空中漫遊,瀟灑飄逸,對眼皮底下的九龍山不屑一顧。

可我喜歡你,九龍山,我來看你了。

那天,我裹着秋風,傾着身子,沿着不規整的粗糙石階往上攀。石階兩旁,灌木叢生,樹的根須被雨水衝出來,裸露着,蛇一樣盤住石塊,扎入石縫,吸取石縫裡珍貴的水分,彰顯着生命的頑強。我說,我喜歡這些樹根的造型,撫摸它們,像撫摸爺爺手臂上曲張的血管。

一陣緊走,到了半山腰,又看到那眼石窟。楷書題額「仙人洞」三字,是明代天啟年間留下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可惜,九龍山沒有呂祖廟,亦無陳摶渴睡的寶榻,這拳頭大小的石窟,不知在久久等待何方毛神草仙了。石窟橢圓形,七八平方米的樣子,陰暗乾燥。有零星的香火紙錢,灰色的蝴蝶一樣,散落在石台上。看樣子,在一些人心裡還有仙佛的位置,還有敬畏和依賴。

出了仙人洞,繼續往上走,突兀在眼前的是幾塊青黑的巨石,有一塊頗具姿狀。我想,若有名士題詩其背,或有高僧來兩句醒世的偈子,定是不錯的人文景觀。可惜沒人樂意做。九龍山,是名人罕於涉足的山,是讓人懶動筆墨的山。

跨過巨石,幾步就到了山頂,山頂有個釣魚台,傳說姜太公曾在此垂釣。姜尚直鈎釣了文王姬昌,那是在渭水的支流磻溪,絕不可能是下面的郭村水庫。民間傳說總帶有濃重的附會色彩,大家都樂意讓名人在自家門口留下大腳印。這是美麗的謊言,聰明人都不點破。

釣魚台是整塊巨石,光潤乾淨,台面較平,於是滿足了好些人自幼養成的隨處遺墨的雅好。用利器歪歪扭扭刻上:「某年月日,xxx攜xx到此一游」「我愛xxx」「xx,是我的人,狗不得動口」……自我感覺比泰山刻石都好,只是文字粗鄙,刻工稚嫩,難入方家巨眼。

釣魚台下是郭村水庫。日過中午,水光瀲灩,寒氣上沖,不可久視。選一巨石,君臨其上,俯瞰四周,只見衰草披離落木蕭疏,難有顧盼自雄的感覺。山平淡矮小,縱有阮籍那絕響千古的一聲長嘯,也不會流布廣遠。站在山上我覺得天地到底寬廣了些,校園卻變得狹小了。

魯南多山,有人說,那不叫山,叫丘叫崮。遠看像臥牛,像饅頭,更像一個個倒扣的海碗。山太小,缺了奇絕險怪的看點,少了驚喜沒了懸念。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頭大肚灰眉土臉,總叫人失望。但反過來想,因為山小,不會有目不暇接的疲倦,不會有一腳踏空的驚懼,在從容淡定中從頭到腳細細打量,不也很好嗎。但細看不是看透,大地上任何一座山,都比海高,任何一座山,你都看不透。沒有機會搜盡奇峰打草稿,我就細細打量這些丘。

離開釣魚台,在山頂散步。放眼望去,滿山坡趴伏着白色的石頭,密麻麻像古代將士鎧甲上的鐵片,鼓蓬蓬若虎若羊若動若靜。石頭山,看石頭。南方的山,水多土多石少,遇到有形態的石頭,珍惜得不得了。北方的山,水少土少石多。人們賤待這些石頭,埋怨它們堵了交通,擠占了農田,恨不得一下子吃掉。魯南的丘陵山區,水泥廠一座接一座,布局之密,舉國罕見。在水庫西面的山上,高高的煙囪正冒着白煙。山下,車輛穿梭,搬運匆忙。那山,像一個被咬掉大半的髒饅頭,被尷尬的扔在那兒。一年年,山在縮小,我們的錢包鼓起來了嗎?

西風颯颯,應和我的嘆息

看倦了,我要下山

我選了另一條路,那山腰裡有幾間破房子。

一小段石牆圍着三間瓦房,房後高聳着一架電訊鐵塔,房前盤踞着兩棵古柏。古柏長有合抱之粗,樹皮蒼黑斑駁,樹身傾斜欲飛。兩樹耳鬢廝磨相守相望千百年,也算是奇景了,我管它們叫夫妻樹。

三間破屋的所在地,是山腰上最平坦的地方,有太多人工開鑿的痕跡。我找到兩塊殘破的功德碑,字跡可辨。我判斷,這裡原先應該有一座廟,但不知何時立佛,何時毀棄。現在,只有一眼清泉,兩棵古樹,慢慢回首那遙遠的暮鼓晨鐘了。

房門沒有了,屋裡一片狼藉,石灰牆壁上,又見塗鴉。幾個裸體男女,扭曲着身子,暴露着誇張的部位,表情模糊曖昧,旁邊配着幾行直白的文字。荒山野嶺也有飲食男女的痕跡,奇怪了。

不看了,我要下山。

我選了一條歧路下山。小松樹刺槐石榴、酸棗、野花、山草,在秋的恩威並施中舒展着一年的余華。叢生的荊棘,拉着扯着,不願讓我抬腳

可我要走了,九龍山拉不住我,半年後我就要畢業回鄉。

我不會歧視這山,山臥在那兒幾萬年了,我沒有資格歧視它。我也不會輕視這學校。再小的大學,也是五臟俱全,誰敢輕視呢。至少,我不會羞於說我畢業於這個學校。

一座普通的山,一座小巧的大學,互相依偎互相取暖,像嶽麓山與嶽麓書院,像五老峰與白鹿洞書院,相得益彰不離不棄。沒有山風的浸潤,書香不會這麼濃郁。沒有弦歌的薰染,山野不會這麼靈秀。

是的,它們彼此需要。

還有我,把它們寫入文字的我。

山在那兒,我才不覺寂寞。

[1]

作者簡介

獨泊伊河,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