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洋興嘆

來自網絡的圖片

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莊子·秋水》。[1]

該成語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微小,後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讚嘆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後人根據上述文獻中的「望洋向若而嘆」提煉出成語「望洋興嘆」。

成語典故

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的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裡了。他順着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

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於狹隘的教育。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乾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誇,我自以為形體同於天地,氣魄受於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麼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裡嗎?整個國家在四海之內,不是像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穀物糧食,通行着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像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伯夷卻為了節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誇耀,不是像你剛才自誇其水之大一樣嗎?」

=成語寓意

河伯看到海洋而興嘆,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狹隘空間。同樣,人應從世俗狹隘的人間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無垠的宇宙自然,才能拓寬知識視野,使個人從封閉狹隘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去認識宇宙自然的無窮奧妙 。該成語還告誡人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2]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運用示例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清·杭世駿《李太白全集序》:「書來質余,方望洋驚嘆,五體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現代·魯迅《而已集憂「天乳」》:「《順天時報》載北京辟才胡同女附中主任歐陽曉瀾女士不許剪髮之女生報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興嘆之概云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