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棉 (木棉科木棉屬落葉大喬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棉 (木棉科木棉屬落葉大喬木)

木棉(學名:Bombax ceiba L.)是木棉科、木棉屬落葉大喬木,樹皮灰白色,幼樹的樹幹通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狀複葉,小葉5-7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花單生枝頂葉腋,通常紅色,有時橙紅色,直徑約10厘米;萼杯狀,長2-3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密被淡黃色短絹毛,萼齒3-5,半圓形,花瓣肉質,倒卵狀長圓形,蒴果長圓形,鈍。

木棉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亞熱帶省區。木棉生於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乾熱河谷及稀樹草原,也可生長在溝谷季雨林內。

花可供蔬食,入藥清熱除濕,能治菌痢、腸炎、胃痛;根皮祛風濕、理跌打;樹皮為滋補藥,亦用於治痢疾和月經過多。果內綿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種子油可作潤滑油、制肥皂。木材輕軟,可用作蒸籠、箱板、火柴梗、造紙等用。花大而美,樹姿巍峨,可植為園庭觀賞樹,行道樹。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木棉  
  • 學名:Bombax ceiba L.  
  • 別稱: 紅棉、英雄樹、攀枝花、斑芝棉、斑芝樹、攀枝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錦葵目  
  • 科:木棉科  
  • 屬:木棉屬  
  • 種: 木棉
  •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植物學史

命名歷史

木棉的拉丁名,國外最早在1954年被提及的為Bombax malabaricum,至2015為止,均較為廣泛的在化學成分、藥理分析、植物研究等文獻中使用,在《中國植物志》中,亦使用此拉丁名;《海南植物志》《廣州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及《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等則較多使用Gossampinus malabarica這一拉丁名。英文版《Flora of China》及一些文獻則寫為Bombax ceiba。依照植物命名規則,木棉的命名應該是唯一的。所以在後來,植物分類學界認為Bombax ceiba才是木棉的標準拉丁名。

應用歷史

依據史料記載,木棉在中國的應用歷史可追溯至漢朝。《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南州異物志》記載:「五色斑衣以絲布吉貝木所作……」,吉貝即是木棉的古稱之一。宋元之後,隨着棉花紡織技術的簡化與產量的提高,木棉紡織技術因為過於複雜逐漸被淘汰,僅在中國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區保留了下來。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5米,樹皮灰白色,幼樹的樹幹通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狀複葉,小葉5-7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厘米,寬3.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無毛,羽狀側脈15-17對,上舉,其間有1條較細的2級側脈,網脈極細密,二面微凸起;葉柄長10-20厘米;小葉柄長1.5-4厘米;托葉小。

花單生枝頂葉腋,通常紅色,有時橙紅色,直徑約10厘米;萼杯狀,長2-3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密被淡黃色短絹毛,萼齒3-5,半圓形,高1.5厘米,寬2.3厘米,花瓣肉質,倒卵狀長圓形,長8-10厘米,寬3-4厘米,二面被星狀柔毛,但內面較疏;雄蕊管短,花絲較粗,基部粗,向上漸細,內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外輪雄蕊多數,集成5束,每束花絲10枚以上,較長;花柱長於雄蕊。蒴果長圓形,鈍,長10-15厘米,粗4.5-5厘米,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柔毛;種子多數,倒卵形,光滑。花期3-4月,果夏季成熟。木棉出種率約20%,種子千粒質量42克左右。

生長環境

木棉生於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乾熱河谷及稀樹草原,也可生長在溝谷季雨林內木棉種植地宜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中性或稍偏鹼性沖積土為佳,在乾旱瘠薄、土壤黏重的地方易致生長不良。

分布範圍

木棉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江西、廣東、福建、台灣等亞熱帶省區。

生長習性

木棉在乾熱地區,花先葉開放;但在季雨林或雨林氣侯條件下,則有花葉同時存在的。

繁殖方法

播種育苗

採收種子:木棉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前後果實成熟,成熟時外果皮由青色變為淺褐色,果實裂開,棉絮和種子散出。採種宜在蒴果接近成熟未裂開之前採收,以防蒴果裂開後種子隨着棉絮飛揚散失難以收集。果實採回後攤於陽光下曝曬幾天,待蒴果裂開,種子隨棉絮而出時再從棉絮里取出種子。

種子處理: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自然冷卻)即可播種,也可干藏至次年春播。以隨采隨播為佳,因其時正值高溫多雨季節,有利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

播種方法:木棉種子繁殖多採用條撒播或條點播法(視種子數量充盈程度而定),在苗床上每隔35厘米開一條播種溝,深3-4厘米,把種子撒或點(粒距10厘米)在溝內,覆土1厘米,播後保持苗床土壤濕潤,5-6天可發芽,半個月發芽基本結束,發芽率在70%左右。

苗期管理:當芽苗高4-5厘米,長出真葉2片以上時,即進行第一次移床間苗,株行距為15厘米×20厘米或10厘米×30厘米(約33株/平方米),或直接移入容器培育。當苗高約40厘米時進行第2次分床,株行距70-80厘米(約1.8株/平方米);也可將種子密播於沙床,待次年春苗高60-70厘米時,再進行分床,移至圃地培育。在幼苗生長過程中,每季度鏟草施肥1次,施肥量依苗齡從50-100克/株。培育1-2年,苗高1.5-1.8米時即可再次分床培育大規格苗或出圃上山定植。

扦插繁殖

採取穗條:在早春未開花抽芽之前,採集健壯的1-2年生冬芽飽滿、直徑2厘米以上的枝條,剪成20厘米長的插條。

扦插方法:將插條去除全部枝葉,密插於沙床上。淋水保溫,待長葉髮根後移入苗床培育大苗;也可用較粗大(徑5-10厘米)的枝丫進行大幹埋插,干長80-100厘米,株行距80厘米,挖深坑30厘米。先在坑底灌水,拌成泥漿,將大幹插於穴中,再填滿土踩實,切忌硬插,以防折斷插條或損壞皮質部而影響成活。 [5] 苗期管理:埋插後經常淋水保濕,成活後祛除過多的萌條和腋芽,保留1條向上生長的健壯萌芽條,使之形成優良主幹,培育1-2年可出圃定植或分床培育大規格苗。

嫁接矮化

用實生或扦插苗作砧木,當砧木徑粗達1-2厘米時,於早春未發葉前,用芽接或切接法嫁接,可使當年開花。成活率通常可在50%以上。若用嫁接成活的枝條作接穗進行二次嫁接,成活率更高,二次嫁接矮化效果也更好,此法培育的嫁接苗多用作盆栽;如有更大砧木(直徑3-5厘米或以上),可剪取已開花的老枝作接穗,用劈接法嫁接:在離地面20厘米以上處截斷砧木,於髓心一側縱切一刀,深度1厘米左右,然後剪取已開花結實的2年生飽滿枝條作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對準形成層,嵌入砧木,並用塑料帶綁緊,上面倒套一個塑料袋並固定或在幾處切面封蠟,以防雨水淋濕接口,此法培育的苗木多用於大型綠地孤植或盆栽。 [5]

栽培技術

大苗培植

分床:需培植大床苗時,可在播種苗或扦插苗的苗高達1.5-1.8米時進行第2次分床,之後每年視培育目的於冬末春初落葉休眠期逐年加大株行距,並視苗木大小以7米寬苗床的5-7排/行(從1.0米×1.0米至1.4米×1.4米)為佳。移植時對主側根適當進行修剪,苗床做成「高床深溝」式或移至直徑40厘米的大營養袋。 [5] 水分:定植後當天全面澆灌1次定根水。之後在旱季每月澆水2-3次,雨季則需注意排水。

施肥:木棉大床苗的肥分管理,一般每年施肥3次為佳,多採用溝施法,即在苗根30厘米處開條溝,深度達苗木營養根系集中分布層,時間分別是:清明前後苗木抽梢之前,施225千克/公頃平方米氮肥促萌;7月上中旬,施300千克/公頃平方米複合肥;9月上中旬,施300千克/公頃鉀肥,以提高苗木越冬抗凍抗寒能力。 [5] 修剪:入秋前要把1-1.2米以下的側枝、枯枝全部修剪掉,以促使木棉苗長得粗壯且主幹明顯。

種植技術

綠化:綠化種植時採用大規格苗為宜,一般作孤植或列植,株行距8米×10米或更疏。一年四季均可出圃,要求苗木帶土球種植,土球的大小根據苗木胸徑而定,胸徑越大土球也越大,並對土球進行包裝,防止在運輸過程中損傷土球;移栽時不要修剪側枝,以免影響冠形,只需摘去3/4的葉片,同時要淋足定根水,前30天每天淋水1-2次。

造林:用於造林的木棉樹宜在冬末春初葉芽未萌動前出圃造林,起苗後對根系適當修剪,打漿後包裝,選擇陰雨天氣上山種植。帶土團定植為佳,植後淋足定根水,施足基肥,植穴規格60厘米×60厘米×60厘米,株行距5米×5米至6米×6米,密度宜疏不宜密,一般每667平方米定植20-30株,具體密度視林地土質而定,以保證鬱閉成林。前3年加強撫育管理,每年鬆土除草1-2次,施肥2-3次,3-4年即可成林。

主要價值

藥用:花可供蔬食,入藥清熱除濕,能治菌痢、腸炎、胃痛;根皮祛風濕、理跌打;樹皮為滋補藥,亦用於治痢疾和月經過多。

經濟:果內綿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種子油可作潤滑油、制肥皂。木材輕軟,可用作蒸籠、箱板、火柴梗、造紙等用。

觀賞:花大而美,樹姿巍峨,可植為園庭觀賞樹,行道樹。

植物文化

木棉是傳統的觀賞樹木,描寫木棉的古詩詞很多,解放以後,更是被選為中國攀枝花市、廣州市、潮州市、高雄市的市花。[1]

參考文獻

  1. 木棉,騰訊, 201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