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桫欏鱗毛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桫欏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學名:Dryopteris cycadina (Franch. et Sav.) C. Chr.)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1]植株高約50厘米。根狀莖粗短,直立,連同葉柄基部一起密被黑褐色、邊有疏緣毛的狹長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約15厘米,深紫褐色,基部以上疏被與根狀莖同樣的鱗片;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0-35厘米;羽片約20對,互生,略斜展,鐮刀狀披針形;裂片近長方形,頂端圓截形,疏具細齒;葉脈羽狀,側脈單一;葉薄紙質,兩面近光滑,羽軸下面有時疏被小鱗片,葉軸密被黑褐色、邊有疏緣毛的線狀小鱗片。孢子囊群小,圓形,着生於小脈中部,散布在中脈兩側,通常無不育帶;囊群蓋圓腎形,全緣。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長於海拔1400-3200米的雜木林下。

桫欏鱗毛蕨是大型蕨類,株形如蘇鐵狀,排列整齊,葉覆蓋面大,從拳芽狀到葉展開都具觀賞性,是理想的大型盆栽觀葉植物,植於林緣或溪邊能增添情趣。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50厘米。根狀莖粗短,直立,連同葉柄基部一起密被黑褐色、邊有疏緣毛的狹長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約15厘米,深紫褐色,基部以上疏被與根狀莖同樣的鱗片;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0-35厘米,中部寬約10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稍縮狹,一回羽狀半裂至深裂;羽片約20對,互生,略斜展,鐮刀狀披針形,中部的較長,長約6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截形,具極短的柄,邊緣羽狀半裂至深裂,下部的數對羽片略縮短,並稍向下反折,基部的一對長約 3.5厘米;裂片近長方形,頂端圓截形,疏具細齒;葉脈羽狀,側脈單一;葉薄紙質,兩面近光滑,羽軸下面有時疏被小鱗片,葉軸密被黑褐色、邊有疏緣毛的線狀小鱗片。孢子囊群小,圓形,着生於小脈中部,散布在中脈兩側,通常無不育帶;囊群蓋圓腎形,全緣。

近種區別

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葉柄葉軸密被鱗片,二回或三回羽裂,是亞熱帶和溫帶酸性土指示植物。

兩色鱗毛蕨(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為廣泛分布種,鱗片下部近圓形,棕色,向上長尾狀,黑色。

紅蓋鱗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 (Eaton) O. Ktze.):其孢子囊為鮮紅色,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歐洲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株形較小,裂片邊緣成粗齒,孢子含油量達46%,此種有許多園藝品種。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長於海拔1400-3200米的雜木林下。喜溫瞹濕潤的環境,較耐寒。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分株及孢子繁殖,分株宜在春季葉片還沒抽生出來時進行,用利刃將直立的根莖劈開,分別栽入疏鬆透水的砂壤土中,但這種方法容易破壞母株株形。多用孢子繁殖或從野外移栽小苗。

栽培技術

桫欏鱗毛蕨宜栽於疏鬆透水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土壤可用等量的壤土、素沙和腐葉土配製。冬季葉枯菱,注意剪除枯葉,保護葉芽並減少澆水。盆栽不能積水,鱗片濕潤即可,夏季遮蒴,多噴水降溫,溫度過高易徒長倒伏。

主要價值

桫欏鱗毛蕨是大型蕨類,株形如蘇鐵狀,排列整齊,葉覆蓋面大,從拳芽狀到葉展開都具觀賞性,是理想的大型盆栽觀葉植物,植於林緣或溪邊能增添情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