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夏至草(唇形科、夏至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開花的種類——夏至草(唇形科、夏至草屬植物)
是唇形科、夏至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葉輪廓為圓形,通常基部越冬葉遠較寬大,葉片兩面均綠色,上面疏生微柔毛,下面沿脈上被長柔毛;葉柄長,基生葉的長2-3厘米,上部葉的較短,通常在1厘米左右,扁平,上面微具溝槽。輪傘花序疏花,在枝條上部者較密集,在下部者較疏鬆;小苞片長約4毫米,稍短於萼筒,彎曲。花萼管狀鐘形,外密被微柔毛,內面無毛,脈5,凸出,齒5,不等大。花冠白色,稀粉紅色,稍伸出於萼筒。雄蕊4,着生於冠筒中部稍下,不伸出,後對較短;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先端2淺裂。花盤平頂。小堅果長卵形,褐色,有鱗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江蘇、安徽、湖北、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也有。生於路旁、曠地上。喜向陽濕潤的環境,對土地要求不嚴,但以保水能力較好的壤土栽培為好。
夏至草全草入藥,味辛、微苦,性寒,有小毒。主治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夏至草(學名:Lagopsis supina (Steph.) Ikonn.-Gal.)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夏至草
- 拉丁學名:Lagopsis supina (Steph.) Ikonn.-Gal.
- 別 名:小益母草、白花益母、白花夏杜、夏枯草、燈籠棵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唇形目
- 科:唇形科
- 屬:夏至草屬
- 種:夏至草
- 命名者及年代:(Steph. ex Willd.) Ik.-Gal. ex Knorr.,1954
形態特徵
宏觀特徵:多年生草本,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莖高15-35厘米,四棱形,具溝槽,帶紫紅色,密被微柔毛,常在基部分枝。葉輪廓為圓形,長寬1.5-2厘米,先端圓形,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有圓齒或長圓形犬齒,有時葉片為卵圓形,3淺裂或深裂,裂片無齒或有稀疏圓齒,通常基部越冬葉遠較寬大,葉片兩面均綠色,上面疏生微柔毛,下面沿脈上被長柔毛,餘部具腺點,邊緣具纖毛,脈掌狀,3-5出;葉柄長,基生葉的長2-3厘米,上部葉的較短,通常在1厘米左右,扁平,上面微具溝槽。
輪傘花序疏花,徑約1厘米,在枝條上部者較密集,在下部者較疏鬆;小苞片長約4毫米,稍短於萼筒,彎曲,刺狀,密被微柔毛。花萼管狀鐘形,長約4毫米,外密被微柔毛,內面無毛,脈5,凸出,齒5,不等大,長1-1.5毫米,三角形,先端刺尖,邊緣有細纖毛,在果時明顯展開,且2齒稍大。花冠白色,稀粉紅色,稍伸出於萼筒,長約7毫米,外面被綿狀長柔毛,內面被微柔毛,在花絲基部有短柔毛;冠筒長約5毫米,徑約1.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比下唇長,長圓形,全緣,下唇斜展,3淺裂,中裂片扁圓形,2側裂片橢圓形。雄蕊4,着生於冠筒中部稍下,不伸出,後對較短;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先端2淺裂。花盤平頂。小堅果長卵形,長約1.5毫米,褐色,有鱗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微觀特徵: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亦具腺毛,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稜角處厚角組織顯著;內皮層細胞1列,可見凱氏點。維管組織連續成環(嫩莖中斷續環列),稜角處較寬厚。髓寬大,中心常形成腔隙。
葉表面特徵: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變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或波狀彎曲。氣孔以下表皮為多,常為不定式,亦見直軸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剛直、屈膝狀或鐮狀彎曲,長103-312微米,多為2細胞,壁薄,具疣點;腺毛有兩類,一類由1-2細胞的柄部和1-4細胞的頭部組成,另一類為鱗狀腺毛,柄部單細胞,頭部常為8細胞。
近種區別
夏至草與益母草(學名:Leonurus japonicus Houttuyn)的主要區別:葉分裂成線形小裂片,寬1-3毫米;上部葉3深裂成線形;花冠較大,下唇比上唇短。
繁殖方法
用分株繁殖或種子繁殖。
分株繁殖:夏至草為宿根性草本,於春季萌發前將根莖挖出,根據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厘米×30厘米左右栽植。
種子繁殖:於4-5月在畦上按30厘米左右行距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上0.5厘米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注意除草、鬆土,過密處適當間苗。 [1]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味辛、微苦,性寒,有小毒。歸肝經。養血活血,清熱利濕。主治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夏至草的功效與作用
養血調經。用於貧血性頭暈,半身不遂,月經不調。消炎、利尿。用於翳障沙眼,結膜炎及遺尿症。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射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陝西中草藥》:「活血,調經。治貧血性頭昏,半身不遂,月經不調。」
夏至草的用法用量
煎服或熬膏。中藥6—9克,水煎服,或熬膏服用。蒙藥多入丸散劑。 [2]
夏至草的食用禁忌
胃潰瘍、胃炎及懷孕期間請勿使用。
夏至草有毒嗎?
* 有小毒。
重要提示:因為夏至草的成分重視含有一定毒性的,因此建議大家平時一定要根據夏至草的詳細用法用量進行使用。另外,專家特別表示,胃潰瘍、胃炎患者以及體質特殊的孕婦都是不能食用夏至草的,因此希望大家平時要注意。
《中華本草》:夏至草
拼音注音:Xià Zhì Cǎo
別名:夏枯草、白花夏枯草、白花益母、燈籠棵、風輪草、小益母草、假茺蔚、假益母草
英文名:Herb of Whiteflower Lagopsis
出處:出自《陝西中草藥》。《江蘇植藥志》;燈籠棵,為婦科藥。邳縣民間認為效力超過益母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opsis supina (Stiph.) IK.-Gal.[Marrubium incisum Benth.]
採收和儲藏:夏至前盛花期採收,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野生於低山的火邊、路旁曠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湖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莖直立,方柱形,分枝,被倒生細毛。葉對生;有長柄,被細毛;葉片輪廓近圓形,直徑1.5-2cm,掌狀3深裂,裂片再2深裂或有鈍裂齒,兩面均密生細毛,下面葉脈凸起。春夏開花,花輪有花6-10朵,無梗或有短梗,腋生;苞片與萼筒等長,剛毛狀,被有細毛;花萼鐘形,外面被子有細毛,喉部有短毛,具5脈和5齒,齒端有尖刺,上唇3齒較下唇2齒長;花冠白色,鍾狀,長藥7mm,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簡內面無毛環,上唇較下唇長,直立,長圓形,內面有長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二強,不伸出;花柱先端2裂,裂片相等,圓形。小堅果褐色,長圓狀三棱形,有鱗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葉表面特徵:
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變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或波狀彎曲。氣孔以下表皮為多,常為不定式,亦見直軸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剛直、屈膝狀或鐮狀彎曲,長103-312μm,多為2細胞,壁薄,具疣點;腺毛有兩類,一類由1-2細胞的柄部和1-4細胞的頭部組成,另一類為鱗狀腺毛,柄部單細胞,頭部常為8細胞。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向陽濕潤的環境,對土地要求不嚴,但以保水能力較好的壤土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或種子繁殖。分株繁殖:夏至草為宿根性草本,於春季萌發前將根莖挖出,根據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cm×30cm左右栽植。種子繁殖:於4-5月在畦上按30cm左右行距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上0.5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注意除草、鬆土,過密處適當間苗。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呈類方柱形,有分枝,長12-30cm,被倒生細毛。葉對生,黃綠色至暗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掌狀3全裂,裂片具鈍齒或小裂,兩面密被細毛;葉柄長。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鐘形,萼齒5,齒端有尖刺;花冠鍾狀,類白色。小堅果褐色,長卵形。質脆。氣微,味微苦。 [3]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亦具腺毛,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稜角處厚角組織顯着;內皮層細胞1列,可見凱氏點。維管組織連續成環(嫩莖中斷續環列),稜角處較寬厚。髓寬大,中心常形成腔隙。
歸經:歸肝經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養血活血;清熱利濕。主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射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或熬膏。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
- ↑ 夏至草(唇形科、夏至草屬植物)的信息介紹
- ↑ 夏至草的功效與作蘋果綠
- ↑ 《中華本草》:夏至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