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胡椒根(樟科、山胡椒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胡椒根(樟科、山胡椒屬植物))
山胡椒根,中藥名。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的根。植物山胡椒,具有祛風通絡,理氣活血,利濕消腫,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脘疼痛,脫力勞傷,支氣管炎,水腫。外用治瘡瘍腫痛,水火燙傷。 分布於我國山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山胡椒根
- 別 名:牛筋樹根、牛筋條根、雷公高(《四川中藥志》),紅葉柴、黃金柞(安徽)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毛茛目
- 科 :樟科
- 屬 :山胡椒屬
- 種 :山胡椒
- 採收時間:秋季
形態特徵
山胡椒,別名牛荊條《分類草藥性》,牛筋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樹根粗壯,外皮灰白或暗褐色,斷面肉質,曬乾後有腥氣。樹皮光滑,灰色或灰白色;冬芽(混合芽)外部鱗片紅色;嫩枝初被褐色短毛,後漸脫落。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約2毫米,有細毛;葉片寬橢圓形至狹倒卵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僅脈間有細毛,下麵粉綠色,密被灰色柔毛,葉脈羽狀;每側5-6條。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總花梗短或不明顯,3-8朵小花簇生於頭年生枝的葉腋;花梗長6-8毫米,具短柔毛;花被6片,黃色,雄花有雄蕊9,排成3輪,花葯2室,內向瓣裂;雌花退化雄蕊細小,子房橢圓形,長約1.5毫米,1室;花柱長約0.3毫米,柱頭盤狀。核果球形,直徑約7毫米,有香氣;果梗長1-1.5厘米。花期3-4月。果熟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丘陵的灌叢中和疏林緣。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入肝、胃經。
相關配伍
* 1、治風濕麻痹,山胡椒根30-60g,豬腳(20厘米)1隻,黃酒120g,酌加水煎。飯前服,每日2次。(《福建民間草藥》)
* 2、治關節疼痛,山胡椒根、虎杖各15g,木瓜9g,白酒250g。浸泡1星期。每次15-30g,早晚各服1次。(《安徽中草藥》)
* 3、治跌打損傷,牛筋樹根60g,川牛膝30g,見血飛60g,川芎30g,當歸30g。泡酒,每服10-15g,或外擦。(《四川中藥志》1960年)
* 4、治胃氣痛,牛筋樹根研末,每服3g,白酒少許或溫開水送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 5、治勞傷過度,浮腫,四肢酸麻,食欲不振,山胡椒根60g。水煎,加紅糖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 6、治脾腫大,牛筋樹根30-60g,同豬瘦肉酌量燉服。(《福建藥物志》)
採集加工:秋季採收,曬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或鮮品磨汁塗擦。 [1]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腰膝作痛。」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祛風,理氣,除濕。」
胡椒根的功效與作用
胡椒根味辛、性溫,入膀胱,腎二經;具有溫經通絡、祛寒除痹的功效。主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脘腹冷痛,跌打。溫中補虛,散寒止痛。胃寒疼痛,症見胃痛暴作,常喜熱飲,得溫則痛減,遇寒加劇,口和不渴,時泛清涎,亦可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疼痛。
胡椒根的做法
胡椒不能高溫油炸,應在菜餚或湯羹即將出鍋時填加少許,均勻拌入。胡椒與肉食同煮時間不宜太長。陰虛有火者不宜食用胡椒。番茄醬、牛奶不能與胡椒搭配。
胡椒根的食用方法
1、胡椒根燉雞
材料:嫩雞1隻(約500克),胡椒根30克,黨參30克,紅棗5個。
(1)選嫩雞項,劏淨,切去尾及油,切塊。
(2)胡椒根、黨參、紅棗(去核)洗淨,與雞肉一齊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開水,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3小時,調味供用。
2、胡椒根豬骨湯鍋
功效:驅風、祛寒、滋潤,還可以增強骨頭鈣質,適合風濕病患者。
材料:豬骨250克,胡椒根40—60克,放砂鍋內加適量水,燉湯調味服食。每日1次,連服數天。本方適用於風邪偏勝,痛無定處的行痹.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胡椒根的食用禁忌
濕熱內蘊、風濕熱痹者不宜用本湯。 [2]
胡椒根泡酒的方法
選用高度白酒,把根刷乾淨晾乾後加入,根的用量以酒能浸沒為宜,泡一個月以上即可服用。飯前服用,可治心腹冷痛,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