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腎蕨 (腎蕨科 腎蕨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腎蕨 (腎蕨科 腎蕨屬植物))

目錄

腎蕨(學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附生或土生。根狀莖直立,被蓬鬆的淡棕色長鑽形鱗片,下部有粗鐵絲狀的匍匐莖向四方橫展,匍匐莖棕褐色,不分枝,疏被鱗片,有纖細的褐棕色須。葉簇生,暗褐色,略有光澤,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一回羽狀,羽狀多數,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狀排列,披針形,葉緣有疏淺的鈍鋸齒。葉脈明顯,側脈纖細,自主脈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葉堅草質或草質,干後棕綠色或褐棕色,光滑。孢子囊群成1行位於主脈兩側,腎形,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位於從葉邊至主脈的1/3處;囊群蓋腎形,褐棕色,邊緣色較淡,無毛。

原產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華南各地山地林源有野生。常地生和附生於溪邊林下的石縫中和樹幹上。喜溫暖潮潤和半陰環境,忌陽光直射。腎蕨是中國內外廣泛應用的觀賞蕨類,除園林應用外,腎蕨還是傳統的中藥材。腎蕨背面有大量孢子囊,用來繁殖後代。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腎蕨
  • 拉丁學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 Trimen
  • 別 稱:圓羊齒、篦子草、鳳凰蛋、蜈蚣草、石黃皮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亞 門:真蕨亞門
  • 綱 :薄囊蕨綱
  • 目 :水龍骨目
  • 科 :腎蕨科
  • 屬 :腎蕨屬
  • 種 :腎蕨
  • 命名者及年代:(L. ) Trimen, 1887

形態特徵

腎蕨是附生或土生植物。根狀莖直立,被蓬鬆的淡棕色長鑽形鱗片,下部有粗鐵絲狀的匍匐莖向四方橫展,匍匐莖棕褐色,粗約1毫米,長達30厘米,不分枝,疏被鱗片,有纖細的褐棕色鬚根;匍匐莖上生有近圓形的塊莖,直徑1-1.5厘米,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葉簇生,柄長6-11厘米,粗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澤,上面有縱溝,下面圓形,密被淡棕色線形鱗片;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30-70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尖,葉軸兩側被纖維狀鱗片,一回羽狀,羽狀多數,約45-120對,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狀排列,披針形,中部的一般長約2厘米,寬6-7毫米,先端鈍圓或有時為急尖頭,基部心臟形,通常不對稱,下側為圓楔形或圓形,上側為三角狀耳形,幾無柄,以關節着生於葉軸,葉緣有疏淺的鈍鋸齒,向基部的羽片漸短,常變為卵狀三角形,長不及1厘米。葉脈明顯,側脈纖細,自主脈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小脈直達葉邊附近,頂端具紡錘形水囊。

葉堅草質或草質,干後棕綠色或褐棕色,光滑。孢子囊群成1行位於主脈兩側,腎形,少有為圓腎形或近圓形,長1.5毫米,寬不及1毫米,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位於從葉邊至主脈的1/3處;囊群蓋腎形,褐棕色,邊緣色較淡,無毛。腎蕨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適溫為16℃-25℃,冬季不得低於10℃。自然萌發力強,喜半蔭,忌強光直射,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透氣、富含腐殖質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生長最為良好,不耐寒、較耐旱,耐瘠薄。

主要價值

經濟

該種為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觀賞蕨類。塊莖富含澱粉,可食,亦可供藥用。

園林

腎蕨觀賞價值腎蕨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几窗台陽台。也可吊盆懸掛客室和書房。在園林中可作陰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牆角假山水池邊。其葉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襯材料。歐美將腎蕨加工成干葉染色,成為新型的室內裝飾材料。若以石斛為主材,配上腎蕨、棕竹蓬萊松簡潔明快充滿時代氣息。如用非洲菊為主花,壁插,配以腎蕨、棕竹,有較強的視覺裝飾效果。

生態

腎蕨可吸附砷、鉛等重金屬,被譽為「土壤清潔工」。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超過普通植物20萬倍,一次種植可多年收成,且每年可收割三次,在吸附了大量重金屬後,就地焚燒,整個處理過程經過嚴格的工藝化控制,不但在蜈蚣草焚燒過程中砷的揮發得到有效控制,且降低了污染土壤重金屬的擴散,阻隔重金屬進入食物鏈,以免帶來二次污染。 [1]

藥用

腎蕨是傳統的中藥材,以全草和塊莖入藥,全年均可採收,主治清熱利濕,寧肺止咳,軟堅消積。常用於感冒發熱,咳嗽,肺結核咯血,痢疾,急性腸炎等。

主治:治黃疸,淋濁,小便澀痛,痢疾,疝氣,乳癰,瘰癧,燙傷,刀傷。

性味歸經:苦辛,平。

常見的腎蕨品種有哪些?

長葉腎蕨

腎蕨所說是觀賞蕨類植物之一,但是這長葉腎蕨的觀賞價值卻不是很高。長葉腎蕨,顧名思義就是葉比較長,但是這裡的葉不是葉片而是複葉,長葉腎蕨的複葉長達一百厘米左右,葉片比較粗糙,沒什麼光澤,但是也同樣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長葉腎蕨的生長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都極高,所以,在養護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夏季要適當多澆水並且為其遮陰,冬季為澆的水結冰,可以適量減少水量,但也不可使其長期暴露在乾旱當中。

娛蛤草

作為腎蕨的品種之一,娛蛤草的複葉可以達到五十到六十厘米,葉片呈現出養眼的淺綠色,邊緣有一圈尖尖的「牙齒」,葉片如果幹枯,這圈「牙齒」很容易脫落。這類娛蛤草也叫細葉娛蛤草,特別容易感染病蟲害,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對其噴灑藥物。 [2]

長葉娛蛤草

和娛蛤草的區別就是複葉的長短不同,長葉娛蛤草複葉的長度可以達到一百五十厘米左右,大約是娛蛤草複葉的三倍,寬度達到十五厘米左右,大約是娛蛤草複葉寬度的五倍。長葉娛蛤草的葉片呈現出深綠色,色彩亮麗有光澤,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全國中草藥匯編》:腎蕨

拼音:Shèn Jué

別名:圓羊齒、蜈蚣草、篦子草、石黃皮、天鵝抱蛋、石蛋果、蛇蛋參、鳳凰蛋、獁騮卵

來源:骨碎補科腎蕨屬植物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或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淨曬乾或鮮用。

性味:甘、淡,微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寧肺止咳,軟堅消積。用於感冒發熱,咳嗽,肺結核咯血,痢疾,急性腸炎,小兒疳積,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結炎。

用法用量:塊莖或全草0.5~1兩;外用適量,鮮塊莖或全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腎蕨

拼音:Shèn Jué

別名:圓羊齒(《廣州植物志》),天鵝抱蛋(《廣西藥植圖志》),鳳凰草、圓蕨(《南寧市藥物志》),蜈蚣蕨、水檳榔、冰果草(《貴州民間藥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藥志》),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黃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鳳凰蕨(《廣西中草藥》),何汗蕨、蛇蛋參(《雲南中草藥》),金雞尾(《福建中草藥》)。

出處:《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為骨碎補科植物腎蕨的葉或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近直立,常生育扁圓形的肉質塊莖。鱗片線形至披針形,黃褐色,透明。葉簇生,革質,長約65厘米,寬5~7厘米,線形至披針形。基部漸狹,1回羽狀複葉;羽片無柄,互生,似鐮狀而鈍,基部下側呈心形,上側呈耳形,且常蓋覆葉軸之上,邊緣有鈍鋸齒,葉脈羽狀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於側脈上部分枝的頂端;孢子囊群蓋腎形;孢子橢圓腎形。

本植物的塊莖(馬騮卵)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生山岩、溪邊等陰濕處。分布西南、華南、海南島、台灣等地。

性味:苦辛,平。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苦,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辛,無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澀,無毒。"

歸經《泉州本草》:"入肝、腎、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黃疸,淋濁,小便澀痛,痢疾,疝氣,乳癰,瘰癧,燙傷,刀傷。

①《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治刀傷,吐血,淋濁,不孕。"

②《四川中藥志》:"治乳癰及產後乳腫。"

③《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氣。"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肺熱咳嗽,蜈蚣咬傷,湯火傷,小兒疳積,淋巴腺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複方

①治淋濁,小便點滴,疼痛難忍:蜈蚣蕨(干用)五錢,杉樹尖二十一顆,夏枯草五錢,野蘿蔔菜四錢。煨水對白糖吃。(《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刀傷:蜈蚣蕨嫩葉搗敷。(《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乳房腫痛:腎蕨嫩莖葉,搗絨敷。(《四川中藥志》)

④治濕熱黃疸:圓羊齒干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圓羊齒干全草研末三錢。每日三次,酒沖服。

⑥治久痢:圓羊齒鮮葉三兩。搗爛,加米泔水調勻絞汁取。(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腎蕨

拼音:Shèn Jué

英文名: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別名:蜈蚣草、圓羊齒、夭鵝抱蛋、蕨薯、鳳凰蛋、落地珍珠、馬騮卵、鳳凰草、圓蕨、蜈蚣蕨、涼水時、麻雀蛋、蜈蚣蕨、水檳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鳳凰卵、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石上丸、石黃皮、鳳凰蕨、石窩蛋、貓蛋果、何汗蕨、蛇蛋參、金雞尾、雉雞蛋、圓牙齒、芒蛋、狗睾丸、雉雞尾、烏腳蕨、狗核蓮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腎蕨科植物腎蕨的根莖、葉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塊莖,刮去鱗片,洗淨,鮮用或曬乾。或夏、秋季採取葉或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達70cm。根莖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軸及從主軸向四面生長的長匍匐莖,並從匍匐莖的短枝上生出圓形肉質塊莖,主軸與根莖上密被鑽狀披針形鱗片,匍匐莖、葉柄和葉軸疏生鑽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10cm;葉片革質,光滑無毛,披針形,長30-70cm,寬3-5cm,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無柄,互生,以關節着生於葉軸,似鐮狀而鈍,基部下側呈心形,上側呈耳形,常覆蓋於葉軸上,邊緣有淺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先端;囊群蓋腎形。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土生或附生於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邊、樹幹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塊狀莖球形或扁圓形,直徑約2cm;表面密生黃棕色絨毛狀鱗片,可見自根莖脫落後的圓形疤痕,除去鱗片後表面顯亮黃色,有明顯的不規則皺紋;質堅硬。葉簇生;葉柄略扭曲,長6-9cm,下部有亮棕色鱗片;葉軸棕黃色,葉片常皺縮,展平後呈線狀披針形,長30-60cm,寬3-5cm,一回羽狀分裂;羽片無柄,披針形,長約2cm,寬約6mm,邊緣有疏淺鈍齒;兩邊的側脈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塊根中含有羊齒-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裏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環鴉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紅杉醇(sequoyitol)。全草還含有24-乙基膽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膽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膽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膽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膽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性味:甘;淡;澀;涼

歸經:肝;腎;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止咳;消腫解毒。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黃疸;淋濁;小便澀痛;泄瀉;痢疾;帶下;疝氣;乳癰;瘰癧;燙傷;刀傷;淋巴結炎;體癬;睾丸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全草或根莖搗敷。 [3]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治刀傷,吐血,淋濁,不孕。

2.《四川中藥志》:治乳癰及產後乳腫。

3.《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氣。

4.《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肺熱咳嗽,蜈蚣咬傷,湯火傷,小兒疳積,淋巴腺結核。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肾蕨 (肾蕨科 肾蕨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腎蕨盆栽養護有技巧


相關視頻

這種植物叫腎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