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綠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綠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屬植物))

槲蕨(學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是槲蕨科槲蕨屬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根狀莖直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着生。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孢子囊群圓形,橢圓形,葉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兩側各排列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時成1行長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分布于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北部、印度(阿薩姆)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海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香港。附生於海拔100-1800米的樹幹或石上,偶生於牆縫。 該種植物的根狀莖在許多地區作「骨碎補」用,補腎堅骨,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腰膝酸痛。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槲蕨
  • 學 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槲蕨科
  • 屬  :槲蕨屬
  • 種  :槲蕨
  • 命名者及年代:Nakaike,1992

形態特徵

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根狀莖直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着生,長7-12毫米,寬0. 8-1. 5毫米,邊緣有齒。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長(2-)5-9厘米,寬(2-)3-7厘米,基部心形,淺裂至葉片寬度的1/3,邊緣全緣,黃綠色或枯棕色,厚干膜質,下面有疏短毛。正常能育葉葉柄長4-7(-13)厘米,具明顯的狹翅;葉片長20-45厘米,寬10-15(-20)厘米,深羽裂到距葉軸2-5毫米處,裂片7-13對,互生,稍斜向上,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3厘米,邊緣有不明顯的疏鈍齒,頂端急尖或鈍;葉脈兩面均明顯;葉干後紙質,僅上面中肋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圓形,橢圓形,葉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兩側各排列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時成1行長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1]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以4-6月為好,將根狀莖縱切成2-3節為一叢,帯根、葉移入盆中栽培,栽後澆透水,放至蔭涼通風處養護,注意多水少澆水,保持盆土濕潤。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移至半萌處,使其早晚接受光照。

孢子繁殖:選取犯子群未脫落而孢子成熟變的葉片,將孢子均勻地撒入早已準備好培養士中,不覆土,可蓋玻璃,置於半萌處。通常一個月左右即可發彗,2-3個月後,又可長出真葉,孢子體,具有3-4片葉時,可移植於盆士中養護。

槲蕨 (草藥(骨碎補))

主要價值

【異名】骨碎補、猴姜、胡猻姜(《本草拾遺》),石毛薑(《日華子本草》)、過山龍(《植物名實圖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類草藥性》),毛薑、申姜(張壽頤),毛貫仲(《青海藥材》),馬溜姜(《南寧市藥物志》),碎補(《四川中藥志》),毛生薑、雞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藥用部位】根莖。

【採集】冬、春採挖,除去葉片及泥沙,曬乾或蒸熟後曬乾,用火燎去毛茸。

【成分】槲蕨根莖含澱粉16.4%、葡萄糖5.37%,還含柚皮甙(Naringin)。

【炮製】

骨碎補:去淨泥沙雜質,洗淨,稍浸泡,潤透,切片,曬乾。砂炒骨碎補:取沙子置鍋內炒熱,加入骨碎補,燙炒至鼓起,毛呈焦黃色,迅速取出,篩去沙,放晾後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論》:「凡使骨碎補,採得後,先用銅刀刮去上黃赤毛盡,便細切,用蜜拌令潤,架柳甑蒸一日後出,暴干用。」

【性味】苦,溫。

  • ① 《日華子本草》:「平。」
  • ② 《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 ③ 《廣西中草藥志》:「甘微苦澀,溫。」

【歸經】入肝、腎經。

  • ① 《綱目》:「足少陰。」
  • ② 《本草求真》:「入腎,兼入心。」
  • ③ 《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

陰虛及無瘀血者慎服。

  • ① 《本草經疏》:「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 ② 《本草匯言》:「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痹者俱禁用之。」
  • ③ 《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藥材名:

骨碎補、毛薑、猴姜、申姜、爬岩姜、石岩姜 [2]

選方

  • ⑴治牙痛:鮮槲蕨一至二兩,(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 ⑵ 治腎虛耳鳴、耳聾,並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四兩,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兩,牡丹皮一兩五錢(俱酒炒),澤瀉八錢(鹽水炒)。共研為末,煉蜜丸。每服五錢,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 ⑶ 治打撲傷損:胡猻姜不以多少,生薑半之。上同搗爛,以罨損處,用布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選方》)
  • ⑷ 接骨續筋:骨碎補四兩,浸酒一斤,分十次內服,每日二次;另曬乾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 ⑸ 治挫閃:骨碎補二兩,杵爛,同生薑母、菜油、茹粉少許,炒敷患處。(《閩東本草》)
  • ⑹ 治關節脫位、骨折:在關節復位或正骨手術後,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搗爛,加麵粉適量,搗麵糊狀,敷傷處,二至三日換藥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⑺ 治跌打損傷,腰背、關節酸痛:槲蕨(去毛)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⑻ 治闌尾炎:鮮槲蕨(去毛)八兩,切碎,加大血藤五錢,紅棗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⑼ 治斑禿:鮮槲蕨五錢,斑蝥五隻,燒酒三兩,浸十二天後,過濾擦患處,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槲蕨 》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绿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中華槲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