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豨薟草(菊科、豨薟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豨薟草
圖片來自 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開花的種類——豨薟草(菊科、豨薟屬植物)

豨薟草(Xī Xiān Cǎo)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頭狀有柄長腺毛及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片質薄,兩面被短毛,沿葉脈有白色長柔毛,中部葉闊卵形至闊卵狀三角形,長7—20cm,寬5—18cm,邊緣有大小不等的齒,頂端短漸尖。頭狀花序直徑2—3cm,多數,排成傘房狀;外層總苞片長1—1.5cm;舌狀花長約3.5mm。瘦果長約3.5mm.。生林緣、林下、荒野、路邊。腺梗豨薟、豨薟、毛梗豨薟等同類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地區,以野生為主,人工也可栽種培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豨薟草
  • 別 名:粘金強子、珠草、棉蒼狼、肥豬草、粘蒼子、黃花仔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風濕草』
圖片來自 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向日葵族
  • 屬:豨薟屬
  • 種:豨薟草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基部葉花期枯萎;葉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8-6.5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邊緣有不規則的淺裂或粗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脈及網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cm,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鍾狀;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mm,寬約1.2mm;內層苞片卵狀長圓表或卵圓形,長約5mm,寬約1.5-2.2mm;外層托片長圓形,內彎,內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花黃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約0.7mm;兩性管狀花上部鍾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狀突起,長3-3.5mm,寬1-1.5mm。

腺梗豨薟與豨薟的區別在於;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頭具柄的密腺毛和長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圓形或卵形,邊緣有尖頭齒;分枝非二歧狀。總苞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盼柄腺毛;舌狀花的花冠管部長1-1.2mm,舌片先端2-3齒裂,有時5齒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狀突起。毛梗豨薟與前2種的不同點在於;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有時二角狀卵形,邊緣有規則的齒;莖上部分枝非二歧狀。總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狀長圓形,背面疏被頭狀具柄腺毛。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可育苗和直播。

育苗:秋收後將土地耕深20cm左右,來年穀雨前復耕1次,每1hm2施堆肥75000-105000kg,整平作畦,播種,每1hm2用種3.75kg,覆土1-1.5cm,播後澆水,15-17d出苗,苗高5-10cm時間苗,苗距5cm。北方麥收後進行整地,施肥,作畦移栽(這時苗高30cm左右),每畦2行,行距45cm,株距30cm。

直播,芒種前10d,在麥地行間開溝,深3cm,覆土2cm。每4hm2用種最7.5kg,播後澆水。麥收後苗高7-10cm時,行距45cm,株距30cm。

田間管理

直播地苗高6-10cm時,即行澆水和鋤草。苗高30-45cm時追施人糞尿或餅肥,施後澆水,或每1hm2施硫酸銨75kg。在植物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

藥材概述

豨薟草出自《唐本草》;「豨薟,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田野皆識之。」「豬膏莓,葉似蒼耳,莖固有毛,生下濕地,所在皆有。」 《蜀本草》:「《圖經》雲,(豨薟)高二尺許,子青黃,夏采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豬膏莓,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本草圖經》: 「豨薟,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虱,夏采葉暴干用。近世多有單服者,雲甚益元氣。蜀人服之法: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暴干,入甑中,層層涵酒與蜜,蒸之又暴,如此九過,則已氣味極香美。諧州所說皆雲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惟文州高郵軍雲性熱無毒,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曬。

《綱目》:「《唐本草》謂豨薟似酸漿,豬膏母似蒼耳, 列為二種。而成油《進豨薟丸(方)表》,言此藥與本草所述相異,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張詠名《(進)豨薟丸表》言此草金棱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 又按沈括《筆談》雲,世人妄認地菘為火杴,有單服火杴法者,乃是地菘,不當用火杴,火杴乃本草名豬膏母者,後人不識,重複出條也。按此數說各異,而今人風痹多用豨薟丸,將何適從。

李時珍常聚諸草諦視,則豬膏草素莖有直棱,兼有斑點,葉似蒼耳而微長,似地菘而稍薄,對節面生,莖葉皆有細毛,肥壤一株,分枝數十,八、九月開小花,深黃色,中有長子,如同蒿子,外萼有細刺粘人;地菘則青莖,圓而無棱,無斑無毛,葉皺似菘芥,亦不對節。觀此,則似與成、張二氏所說改編相合。今河南陳州采豨薟充方物,其狀亦似豬膏草,則沈氏謂豨薟即豬膏母者,其說無疑矣。蘇恭所謂似酸漿者,乃龍葵,非豨薟,蓋誤認爾。但沈氏言世間單服火杴,乃是地菘,不當用豬膏母,似與成、張之說相反。今按豨薟、豬冒母條,並無治風之說,惟《本經》地菘條有去痹除熱, 久服輕身耐老之語,則治風似當用地菘,然成、張進御之方,必無虛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風之功乎。而今服豬膏母之豨薟者,復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見有服之者,則豨薟之為豬膏,尤不必疑矣。」

主要成分

豨薟主要含萜和甙類,如豨薟糖甙(Darutoside)、豨薟精醇(Darutogenol)、異豨薟精醇(Isodarutog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豨薟萜內酯(Orientin)、豨薟萜醛內酯(Orientalide)等。 [1]

化學成分

豨薟莖中含

  1. 9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2. 9β-羥基-8β-異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methacryloyloxycos-tunolide),
  3. 8β-異丁酰氧基-14-西藏基-木香烯內酯(8β-isobuTCMLIByloxy-14-al-costunolide),
  4.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5. 9β,14-二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14-di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6. 8β,9β-二羥基-1β,10α-環氧-11β,13-二氫木香烯內酯(8β,9β-dihy-droxy-1β,10α-ep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
  7.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β,10α-環氧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1β,10α-epoxycostunolids),
  8. 15-羥基-9α-乙酰氧基-8β異丁酰氧基-14-氧代買蘭坡草內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
  9. 15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4-氧代買蘭坡草內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polide),
  10. 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2-oxo-10,11-dihy-drogeranylnerol),
  11. 19-乙酰氧基-15-氫過氧-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pe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
  12. 19-乙酰氧基-15-羥基-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
  13. 2β,15,16-三羥基-對映-8(14)-海松烯-(2β,15,16,-TCMLIBihydroxy-ent-pimar-8(14)-ene),
  14. 15,16-二羥基-2-氧代-對映-8(14)-海松烯(15,16-d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15. 15,16,18-三羥基-2-氧代-對映-8(14)-海松烯(15,16,18-TCMLIB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16. 1α-乙酰氧基-2α,3α-環氧異土木香內酯(1α-acetoxy-2α,3α-epoxyisoalan-tolactone)。

「豨薟草」你知道嗎?田間常見的一種草,妙用多多!

豨薟草,這麼名字看起來雖然古怪,但這種草在民間有很多別名,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就叫它『黏糊菜、綠薟草、豬膏草』等。在古代,豨代表豬的意思,而薟泛指一些氣味辛烈的草,這種植物由於本身帶有一種豬臭的辛烈之味,所以古人稱之為豨薟草。

別看這種草外表普通,在傳統中醫裡面卻有着很多的用途。尤其是在幫助人們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方面,它的效果是很好的,所以有些地方的人們還稱之為『風濕草』。

豨薟草的妙用

1、清熱解毒

豨薟草本身屬於寒涼之品,加上其味苦可以降瀉,味辛善於發散,故而對於體內蘊結的熱毒之邪能夠起到很好的宣散之效。尤其是當體內火毒鬱結、臟腑積熱時間較久,進而導致皮膚內外出現無名的瘡腫、疔毒等情況的時候,直接以新鮮的豨薟草搗碎外敷,同時將其煎湯內服,內外同用很快就可以起到消散熱毒的效果。

此外,對於體內濕熱蘊結等引起的黃疸之症,以豨薟入藥同樣是可以奏效的。古人就常將其和茵陳、梔子、車前草等配伍使用,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消除濕熱黃疸之症。

2、祛風除濕

風邪善行、濕邪黏滯,故而風濕之邪侵入體內是最難消除的。尤其是當風濕外邪侵入經絡、肌骨的時候,往往會讓人備受煎熬。輕微的風濕之邪就可以使人出現筋骨不利、肢體麻木等情況,較為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使人行動不便,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而豨薟草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古人就有一劑良方名曰『豨桐丸』,正是以豨薟草和臭梧桐葉搭配,在緩解多種風濕痹症方面具有良效。

此外,中醫裡面也常將豨薟草和當歸、川芎、防風、熟地、獨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使用,對於一些常見的痹症也是有緩解效果的。 [2]

3、消疹止癢

豨薟草除了可以內用,還可以外用緩解多種皮膚疾病的。比如常見的皮膚濕疹、瘡疹、頑癬等症,外用豨薟草也是可以奏效的。

古人在出現上述皮膚疾病的時間只能選擇使用中草藥來緩解,此時就常直接用豨薟草煎水沖洗皮膚患處,可以起到不錯的消疹止癢之效。同時我們也可以將豨薟草和蒲公英、徐長卿、兩面針等藥材一同煎煮,取藥液沖洗皮膚患處,其消疹止癢的作用更佳。

豨薟草的功效作用及食療方法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祛風濕、利關節、解毒,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1、豨薟草主久瘧、痰廕,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螋溺瘡。《本草拾遺》

2、豨薟草治中風失音不語口眼歪斜時吐涎沫。補虛,安五臟,生毛髮。明眼目,烏髭發,壯筋力。《品匯精要》

3、豨薟草療暴中風行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濕痹腰腳酸痛者殊功。《本草蒙筌》

4、豨薟草洗痔瘡,洗疳去腫。《生草藥性備要》

5、豨薟草療虎皮及狗咬瘡。《開寶本草》

6、豨薟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綱目》

7、豨薟草醫軟癱風疾筋脈緩弱。為末,酒調服。《履巉岩本草》

8、豨薟草堅骨,行肝,燥脾,去熱。《醫林纂要·藥性》

* 【豨薟草的用法禁忌】生用或大劑量易致嘔吐,故內服不宜過量。

食療方法

1、大麻風丸

處方:豨薟草8兩、大胡麻1斤、苦參1斤,白蒺藜1斤、生地1斤(另搗)、苡仁4兩、防風4兩、荊芥4兩、當歸6兩、靈仙8兩、蒼朮6兩、羌活3兩、獨活3兩、海風藤6兩、全蠍4兩、烏梢蛇8兩、丹皮4兩、蘄蛇8兩、秦艽6兩、干浮萍8兩、角針8兩、知母8兩、蒼耳草8兩、僵蠶4兩、地膚子6兩、白鮮皮8兩、白附子4兩、蟬衣4兩、胡黃連2兩、夏枯草8兩、川芎4兩、蛇床子4兩、黑芝麻2升(另搗)、甘菊4兩、首烏6兩、杏仁4兩、楓子仁2斤(煮7天,搗溶,鋪紙上壓去油)。

製法: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早、晚各下3錢,開水送服。

功效:大麻風。

摘錄:《內外驗方秘傳》

2、大補肝腎丸

處方:豨薟草2兩、熟地6兩、淡蓯蓉4兩、菟絲子4兩、枸杞子4兩、潼蒺藜2兩、白蒺藜2兩、川萆薢2兩、海風藤1兩5錢,海桐皮1兩5錢,當歸1兩5錢,赤芍1兩5錢,黨參1兩5錢,川芎5錢,桑寄生1兩、懷牛膝1兩、杜仲(炒)1兩、茯苓1兩、丹參1兩、炙甘草5錢。

製法:上為末,用虎骨肢2兩、阿膠2兩、鹿角膠1兩、陳酒少許溶化為丸,如彈子大,每丸重2錢。

用法:每服1-2丸,以陳酒化服。

功效:痿痹,氣血偏枯。

摘錄:《醫方簡義》卷三

3、除濕酒

處方:豨薟草12克、虎脛骨9克、防己9克、獨活6克、雲苓9克、杜仲9克、萆薢9克、晚蠶砂9克、松節9克、茄根12克、木瓜12克、蒼耳子12克、枸杞子12克、秦艽9克、桑枝15克、牛膝3克、狗脊9克、續斷9克、伸筋草9克、白酒2.5千克

製法:虎脛骨炙酥為面,防己等十八味藥共研粗末,再將虎脛骨面摻入粗末中,用消毒紗布包好,用繩懸於酒中泡兩周備用(冬季泡一月)。

用法:每日服二次,每次服9~15克。勿須多服。

功效:除濕通經。主風寒濕痹。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醫正骨經驗概述》

4、豨桐丸

處方:豨薟草 臭梧桐各等分

製法:上藥酒制曬乾,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服12克、早、晚各一服。

功效: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治感受風濕,兩足酸軟,步履艱難,狀似風癱。現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及慢性腰腿痛。

注意:服藥期間,忌豬肝、羊血等物。

摘錄:《濟世養生集》卷三 [3]

5、七星劍

處方:豨薟草、野菊(嫩頭)、蒼耳頭、半枝蓮、地丁草各9克,麻黃3克、草河車6克。

功效:治療瘡初起,憎寒作熱,噁心嘔吐,股體麻木,癢痛非常,心煩作躁,甚或昏憒者。

用法:上藥用好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熱服。蓋被出汗為度。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


                                         植物篇:(豨莶草(菊科、豨莶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豨薟草的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