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陵春·走去走來三百里

武陵春·走去走來三百里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該詞樸實無華,明白如話且清新自然。在詞中詞人以男子的口吻寫出遊子思歸的急切心情。

  • 作品名稱;武陵春·走去走來三百里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 :詞
  • 作 者 :辛棄疾

目錄

作品原文

武陵春①

走去走來三百里,五日以為期。六日歸時已是疑②,應是望多時。[1]

鞭個馬兒歸去也,心急馬行遲。不免相煩喜鵲兒,先報那人知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武陵春:詞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賀鑄詞中引用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句,別名「花想容」,雙調小令。以毛滂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

②「五日」二句:《詩經·采綠》:「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③「不免」二句:古人有喜鵲報喜訊的傳說。

白話譯文

來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約定五日是歸家的日期。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慮驚疑,想必現在已在家懸望多時。

鞭着馬兒急急歸家去,心中焦急總覺馬兒跑得遲。抬頭偶見喜鵲,煩你一件事:先我飛回家中去,與我那人兒報個信。

創作背景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秋,詞人在瓢泉過着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這首《武陵春》就是在這期間寫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是遊子客中自敘,開頭兩勻追述他離家時與妻子約定五日便返,因為「去」、「來」只有三百里路,誰知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過,逾期未歸,他便料想家人定會產生疑慮,更會在門外佇立凝望:「應是望多時」。前四句用平淡的語言,說出了人經常有的一種感受。「應是」句從對方寫起,從對方落筆,看似平常,卻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親人歸來的心情同時表達出來,真是一箭雙鵰。[2]

下片寫遊子歸心似箭,回程途中,儘管不斷加鞭,仍嫌馬兒走得太慢。「鞭個馬兒歸去也」。照理馬兒就會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馬行遲」。一「急」一「遲」,互為映襯。用字平常,含義豐富。忽聽得路旁喜鵲在枝頭上喳喳叫,游予靈機一動,產生了一個美好的設想:「不免相煩喜鵲凡,先報那人知。」長期的民俗傳說均把喜鵲作為富於人情睬的報喜之鳥,在敦煌瞎子詞中一再出現,如《阿童簍》:「正霓庭前雙鵲喜。君在塞外遠征網」。說喜鵲將給離人帶來喜訊。此詞男主人公抱着淳樸的願望,希望喜鵲先飛回家。向。那入」報個訊。這樣,這隻喜鵲就成為溝通恩歸與遊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遊子的歸家心切和器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織、統一起來。

該詞充分體現了辛詞通俗清新的藝術風格。它既無運用歷史典故,亦無慷餓剛健之音,而全用樸素清新、明自如話的家常語,採取自描的手法,把游予思歸的心情描繪得活靈活現。癔情樸實真摯,格調健康清新,且詞中兩個「兒」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為當時民間口語,更富有民歌風韻。[3]

名家點評

南宋詞人石孝友:「此詞語句通俗,但表現了急切的思歸心情,可謂看似容易卻艱辛的藝術功力。」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宋代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曾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六十八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