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稻稻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稻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
原圖鏈接

稻曲病又名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及青粉病,我國與日本還稱其為「豐收病」,由真菌引起。1878年庫克首先從印度獲得標本,並定名為Us-tilago virens。高橋良直經過研究,將其命名為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我國對稻曲病加明朝即有描述,李時珍《本草綱目》第22卷「硬谷奴,谷穗煤者」即指此。1950年起,我國對此病開始注意。浙江省1970年後開始加重,1982年南方晚稻普遍發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稻稻曲病

別 名: 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

主要危害作物: 水稻

主要為害部位: 穗部、部分穀粒

水稻稻曲病
原圖鏈接

病原中文名: 稻綠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 Ustilaginoidea oryzae

病原分類地位: 半知菌亞門真菌

病原類型: 真菌

病害症狀及危害

稻曲病僅在穗部發生。稻粒被侵染後,在穎殼內產生孢子座,撐破穎殼後逐漸由淡黃綠色變成墨綠色或橄欖色,並不斷膨大,最終形成近球形的的稻曲球,體積是正常稻粒的3~5倍。稻曲病造成病粒附近的稻粒千粒重下降,空秕率增加,一般減產8%左右,發病嚴重時,由於大量的厚垣孢子污染附近的健康稻粒,使全部稻粒均失去經濟價值。研究表明:每穗有1粒病粒時兩優培九產量損失5.13%,有5粒病粒時產量損失17.26%,有10粒病粒時產量損失33.89%[4];稻曲病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和致病色素,通過污染的稻米和飼料進入食物鏈,引起人畜中毒,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稱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徑2-2.5(μm)。分生孢子單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從分生孢子座生出,長橢圓形,長2-20mm,在土表萌發產生子座,橙黃色,頭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長柄,頭部外圍生子囊殼,子囊殼瓶形,子囊無色,圓筒形,大小180-22μm,

子囊孢子無色,單胞,線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綠色,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大小3-5×4-6(m)。有性態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稱稻麥角,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於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氣溫24-32℃病菌發育良好,26-28℃最適,低於12℃或高於36℃不能生長,稻曲病侵染的時期有的學者認為在水稻孕穗至開花期侵染為主,有的認為厚垣孢子萌發侵入幼芽,隨植株生長侵入花器為害,造成穀粒發病形成稻曲。抽穗揚花期遇雨及低溫則發病重。抽穗早的品種發病較輕。施氮過量或穗肥過重加重病害發生。連作地塊發病重。 [2]

流行規律

1 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

一般情況下,晚稻品種發病重於早熟品種;為了提高雜交的制種產量,在選擇不育系過程中特別選擇開穎時間長的材料,使稻曲病孢子接觸時間長,降低了雜交水稻的抗性;水稻的株型、穗型與稻曲病抗性密切相關,發病率與穗長、劍葉角度、穗彎曲度以及劍葉長度呈極顯著或限制的負相關。兩優培九等兩系雜交稻由於穗長,增加孕穗抽穗時間,延長水稻的敏感期;穗大,葉鞘包裹不緊,病菌易與稻穗接觸,增加感病性;感溫性強、溫度低,延長生育期,不但增加與病菌的接觸時間,在其孕穗期,正好遇上周邊田塊其他水稻品種稻曲病病菌產生厚垣孢子的高峰期,這些孢子經大量傳播而加重發病。

2 氣候條件是稻曲病發病的關鍵因素

水稻從孕穗期到抽穗期是稻曲病菌的侵染時期,此時適溫、高濕、少日照,將延長抽穗時間,有利於水稻稻曲病的發生。稻曲病的孢子萌發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降雨量大、降雨日多、日照時數短,則田間濕度大,發病重。山區和丘陵地區由於早晨露水時間長、光照強度相對較低,使田間濕度大,導致稻曲病在該地區普通發生,並不斷上升為當地危害最嚴重的水稻病害。

3 因管理不當而降低水稻抗性

平衡施肥的田塊發病相對較輕,後期偏施氮肥的田塊比正常施肥的發病重。氮肥的過量使用,特別是後期偏施氮肥將造成水稻植株瘋長,降低水稻的抗性,增加田間鬱閉度,從而增加田間濕度,加重稻曲病的發病程度。長期深灌,根系供氧不足,降低植株抗性。

4 種植密度過大,加重稻曲病的危害

調查發現,基本苗為30萬~45萬株/hm2以上的稻田發病相對較重。種植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通風透光不足,改變田間小氣候,形成適宜稻曲病發生的適溫高濕環境,造成稻曲病的重發。 [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南方稻區的廣二104,選271,汕優36揚稻3號滇粳40號等。北方稻區有京稻選1號,沈農514,豐錦,遼粳10號等發病輕。

(2)避免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發病時摘除並銷毀病粒。

(3)改進施肥技術,基肥要足,慎用穗肥,採用配方施肥。淺水勤灌,後期見干見濕。(4)藥劑防治。用2%福爾馬林或0.5%硫酸銅浸種3-5小時,然後悶種12小時,用清水沖洗催芽。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劑150-200g或於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絡氨銅水劑250g稻豐靈200g或5%井岡黴素水劑100g,對水50L噴灑。施藥時可加入三環唑多菌靈兼防穗瘟。施用絡氨銅時用藥時間提前至抽穗前10天,進入破口期因稻穗部分暴露,易致穎殼變褐,孕穗末期用藥則防效下降。此外也可用50%DT可濕性粉劑100-150g,對水60-75L,於孕穗期和始穗期各防治一次,效果良好。也可選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60-75g,對水60L還可兼治水稻葉尖枯病、雲形病、紋枯病等。


相關視頻

水稻稻曲病防治 -- 愛華免費植保


防控水稻穗期病蟲,夯實秋熟豐產基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