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揚娜拉一首(徐志摩詩歌)

《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是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創作的文學作品。全詩共五句,每一句都沒有名詞性主語,全由描述性句子構成,全部是描述一種瞬間的神態,尤其「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一語道出了東瀛女子柔弱的美麗,而「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則將有情人別離時的複雜心情一語道破,兩句均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全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

作品出處:《志摩的詩》

作 者:徐志摩

創作年代:1924年

文學體裁:新詩

題 材:贈別詩

作品原文

沙揚娜拉1一首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2,

道一聲珍重3,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4的憂愁5——

沙揚娜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

2、嬌羞:形容少女害羞的樣子。

3、珍重:特別重視而愛護。

4、蜜甜:猶很甜。

5、憂愁:為困難或不順心的事而苦悶。

文言譯文

最是溫柔一低頭,涼風不勝水蓮羞。

一聲珍重殷勤道,貽我心頭蜜樣愁。

英文譯文

The tenderness when you bend your head low,

Is like a lotus flower too shy to stand the cool blow,

"Take care,take care,"

The words of parting are such sweet sorrow—

Sayonara!

創作背景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徐志摩一直相隨在他身邊。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爾一行前往東京講學。在訪日期間,他寫了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在中華書局1925年8月版的詩集《志摩的詩》中。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刪改的、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的《志摩的詩》,將《沙揚娜拉十八首》的前十七首刪去,僅保存了最後一首,即這首副標題為「贈日本女郎」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人以日常用語「再見」為題,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見的鏡頭,極為生動地寫出了一瞬問的感受。這首詩雖只五行四十八個字,內容卻很豐富。日本女郎與朋友告別時,嬌羞答答,含情脈脈的神態,低頭鞠躬、優美動人的岡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現。她一剎那間的情緒、動作、語言像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一個令人過日難忘的特寫鏡頭,再現出了日本婦女的民族性格。日本的女性,溫柔多情,善良謙恭,有許多美德。徐志摩選擇美好的事物,運用形象的比喻,熱情地讚揚了她們。詩人把妙齡少女低頭道別的羞怯姿態,比作一朵在涼風中搖曳多姿的水蓮花。以花喻人,並不新鮮,但在這裡,水蓮花潔白素雅的形象同美麗純真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襯,給人以美感。「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這看似平淡的詩句,卻寫得真切傳神,在重疊反覆的字行里,讀者可以聽到那女郎纏綿不盡的情話,看到了她那眷懷依戀難以割捨的感情。詩人用富於表現力的筆,繪聲繪影地描繪了一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成功地抒發了一種恨別傷離的情緒。徐志摩說過:「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落葉》)他善於通過一個新穎的比喻,或一個別開生面的小小的場景,表現一縷情思,一點感情的波瀾。他的抒情詩輕柔細膩,從不做作,詩歌中的情感,像「顏色化入水」,和諧而自然,較好地體現了「新月詩派」詩人的創作風格。

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不僅表現在它豐富深厚的抒情內容上,而且還應該表現在聲律上。節奏感和音樂美是詩的生命,一首詩就是一支完整的樂曲。抒情詩應該用它音節的波動性和美妙的旋律,引起讀者感情的顫動。《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是一首柔和多情的抒情曲,它以長短相間的詩句(第一、三、五行短旬,二、四行長句),平仄搭配的音節,把一種普通的離別之情,表現得細緻入微。第一、二句節奏輕微起伏;第三、四句「珍重」一詞反覆運用,並且對立而又統一地創造出「蜜甜的憂愁」,體貼入微,纏綿悱側;第五句是日本女郎語言的直錄,令人有如聞其聲之感。

整首詩以四字的短行收束,音調瀏亮,餘音不絕。徐志摩在《詩刊放假》一文中指出:「一首詩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部分的部分相連,部分對全體有比例的一種東西;正如一個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脈的流通,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稱與流動。……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詩的真正的趣味。」徐志摩在《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中是實踐了重視音樂美的主張,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詮釋着對新詩建築美的獨特理解。在徐志摩的詩中,有着最具魅力的自由性與灑脫性,自然萬物的力量與美在它們那裡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1]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2]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3]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4]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