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南博物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河南省博物馆)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南博物院是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一所國家級的大型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國家級重點博物院之一,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國近代較早創立的博物館,自民國十六年在馮玉祥的主導下建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大陸的河南博物院館址幾經變更,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新館於1997年開放,館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

目前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淅川、洛陽、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

歷史沿革

創立

1923年夏,河南新鄭一紳士李銳打井,無意間打出一座古墓,發掘出100多件青銅器。北洋陸軍14師師長聞訊後向吳佩孚馳報。吳佩孚命令該師長將出土文物運至開封妥善保管,以垂久遠。為了更好的保存這批文物,1927年7月在馮玉祥極力主張下於創立了河南博物館[1],籌建於開封三聖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和河道總督衙門舊址。1928年5月,河南省政府為展現民族歷史,宣傳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宗旨,在各地廣徵歷史、民族服飾、自然、藝術等方面的實物資料於10月10日,大量運用模型等手段,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1930年12月1日,「民族博物院」被定為社會教育機構,復名為「河南博物館」,隸屬於河南省教育廳。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專門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條列明確了河南博物館以發揚固有文化、提倡學術研究、增長民眾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為宗旨,同時設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成立了由河南民政廳廳長、河南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七人理事會,將原來的19個陳列室縮減為7個,撤出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歷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這8年是河南博物館的輝煌時期,館藏文物最為豐富,且湧現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文物研究員。

抗日戰爭爆發至新中國成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為確保文物安全,於11月24日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用了三天時間運往漢口法租界租房保存。1938年9月,漢口淪陷之前,這批文物又被迫轉移至重慶,保存在中央大學磁器口校舍中。

1949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台灣,後成為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其餘30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接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1950年8月21日,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剩餘部分文物陸續運回河南。1958年,隨着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河南省博物館在鄭州新建。由於在建築規模,內部設施上難以難適應當代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河南省政府領導決定重新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博物館,1991年開始建設新館,由中央和河南省累計投資近3億人民幣,1996年建成。1997年7月,原中原石刻藝術館和河南省博物館合併,在新址成立河南博物院。同年10月,應河南博物院邀請,時任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黃永川率團來豫訪問,兩館自此拉開合作帷幕。

自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進行維修[2],工程主要涉及主展館外部石材及玻璃幕牆更換、防水層和保溫層更新,並加強主展館建築的抗震力,預計工期18個月。同時自當天起,西配樓一樓臨時展廳舉辦「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免費對外開放。

視頻

河南博物院 相關視頻

河南博物院國家寶藏宣傳片
河南博物院—中原文化之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