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床穩定性指標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河床穩定性指標》是中國自然地理常識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目錄

名詞解釋

表示河床穩定程度的判據稱為河床穩定指標

早期的是B.M.洛赫金提出的指標,其形式為

K↓(1)=d/J

式中 J為河床縱比降;d為泥沙粒徑。

該式表示了水流對泥沙顆粒的作用與河床表面泥沙抵抗運動力之間的相對關係。其後,C.T.阿爾圖寧採用的形式為

K↓(2)=BJ↑(0.2)/Q↑(0.5)

式中 Q為造床流量;B為造床流量下的河寬;J為造床流量下的水面比降。

K↓(2)值愈大,河岸愈不穩定。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