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活成一棵樹(周其倫)

​​ 活成一棵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活成一棵樹》中國當代作家周其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活成一棵樹

《一棵開花的樹》是台灣詩人席慕蓉的經典之作,如影隨形,令我心動了三十年。光陰如梭,一晃而過。我也步入中年,青絲里隱顯白髮。但是,每每吟誦這首詩,依舊扣人心弦,盪氣迴腸;觸景生情時,涕下沾襟,心顫魂飛。懷春少女為追慕神聖的愛情,求佛在她「最美麗的時刻」,卑微地化身為樹,長在心上人「必經的路旁」,並「慎重地開滿了花」,正當她信心滿溢地眺望愛情,示愛擁抱時,那個冷峻的他,卻「無視地走過」。於是,深情少女期許已久的炙熱之心,如凋謝的花瓣,痴纏零落,夢碎一地……人生的況味與惆悵,如一彎瘦月,泛着清冷的光。淡雅剔透,溫婉悲涼,盡在不言中。

寂寥之夜,再次捧讀《一棵開花的樹》,倏然間,卻發現了另一番別有天地的境界。這首看似描寫失戀悲歌的愛情詩,何嘗不是用慈悲情懷,彈奏的一曲熱愛自然的感恩樂章呢?就像純真懵懂的時代,我有幸邂逅詩歌,愛上了樹,讀樹成了親近自然、安頓靈魂的主要方式,仿佛那千姿百態的一棵棵深情的樹里,隱藏着一個前世今生的夢。

喬遷城西後,我喜歡獨自散步,走着走着,不覺拐進了離小區不遠的自怡公園。一棵枝葉葳蕤的大樹,樹冠如傘,默默佇立在荷塘一側,剛正不阿,如龍似鳳。在觸目對視的瞬間,我的心,登時被深深震撼了。這棵不知名的大樹活得實在是步履維艱:前面是死水池塘,後面是亭台樓閣,上面是青石壓身,下面是黑暗世界。它幾乎沒有了自身發展的縫隙與空間。每天,還有許多行人遊客,踩着它裸露的粗根,無視地走過,它卻強忍悲痛,呈現出一副不煩不惱的樣子,在逼仄的生存空間裡,在貧瘠狹隘的土壤里,坦然自若,枝繁葉茂,修身養性,活出了自己的姿態和尊嚴。我在它的面前小立靜思,感受着它堅韌的風骨,就像對面站着一位無憂的哲人,常樂的智者。

我用顫抖的手,在那個秋日的黃昏,用相機留下它偉岸的身影,並傳發給幾位文朋詩友求證詢問它的名字。一位好友說:「雖老葉猶翠,年久根愈深。何必問名姓,不語也知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心中釋然。

而另一位詩人則覆信說,他很震撼,這棵大樹使他想起在澳洲墨爾本見到的一棵老樹,它們樹幹的本根很相似。他把遠道造訪的那棵樹,稱為「樹林中的長者」,並發來詩圖精美的照片,請我對比。古稀之年的他對異國他鄉的老樹肅然起敬,從樹中讀到的是「歷經滄桑活着的尊嚴」和「剛強的人生」。

幾經周折,有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告訴我,自怡公園的這棵大樹,叫朴樹,是城市的綠化樹,能抵抗很強的毒氣……從無知到有知,從對面相見不相識到從此變成密友知己,人生充滿風雅、真趣與奇蹟。我不禁對樹吟詩:「滄桑年年吟秋風,欲覓詩心問蒼穹。老枝新葉通靈脈,相濡同筆寫蔥蘢。」

[1]

作者簡介

周其倫,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