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旗袍由滿族女裝演變而來,因滿族曾被稱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滿族婦女和宮廷中女性服裝樣式,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被漢族的婦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後,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着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

海派旗袍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1]

起因 由於上海得風氣之先

申報地區 徐匯區

單位 上海藝術研究所

發展歷史

申報地區或單位:上海藝術研究所、徐匯區由於上海得風氣之先,受歐美服裝影響,改制旗袍的式樣,顯示了"曲線美"的特點,突破了傳統的中國婦女忽略人體曲線的着裝風格,使這一時期的上海成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占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種種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裝的歷史舞台,在中國民間一度絕跡。直至八十年代後,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復甦,旗袍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無論你到地球的哪個地方,只要看到一襲旗袍,就能確認是中國女性,這便是中國旗袍鮮明的民族特色。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並大量運用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等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來裝飾旗袍。除此之外旗袍的花鈕裝飾也極具特色,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採用的圖案,多為傳統吉祥圖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呼應,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另外繡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旗袍作用

旗袍記錄了一個時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反映了當時社會消費心理、風尚習俗、審美取向、工藝水平,是中國近現代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獨特產物,更是中國近代社會重要的歷史記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