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北國家礦山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北國家礦山公園(安徽省淮北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淮北市烈山區,2005年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2010年揭碑開園,是我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之一。公園歷經四年半建設,總投資9000多萬元,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礦山公園以礦業遺蹟景觀為核心,集科普教育、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其核心景區之一的淮北國家礦山博物館追溯了的生成與發現,探尋了淮北煤炭的早期開採,記述了淮北礦工革命鬥爭的歷史,被業內人士譽為世界了解淮北煤城發展的一把鑰匙[1]

主要景點

以南湖公園為核心,規劃成相城煤文化區、相山地質遺蹟區、南湖采寬塌陷的娛樂區3大景區,各景區又細分為40多處表現不同底蘊的礦業文化景點,以奇、秀、古為特色,其中相城煤礦井下旅遊探險和相山古物化石遺蹟最為引人注目[2]

礦山公園主碑

礦山公園主碑,是淮北國家礦山公園的標誌。她以煤礦井架為原型,融匯漢代建築簡約大氣的風格,主體採用鋼結構,外掛花崗岩,體現強烈的工業建築特質。碑高28米,碑座高5.5米,基座台面691.2平米,這些數字分別代表淮北煤田有280億噸的遠景儲量、5.5米的平均可采厚度、和691.2平方公里的煤田面積。底座兩面主牆是用花崗岩雕刻鑲嵌而成的大型浮雕——「煤海礦工」,浮雕總體構圖有如山體般的大輪廓造型,又似若大鵬展翅的形式語言,寓意礦工山體般的體魄與煤、與採煤機械融為一體,英雄般走出畫面,使人頓生敬畏之情。底座兩面副牆記載着淮北礦業發展歷史和淮北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大事年表,碑體頂部「井架上的天輪」也是「國家礦山公園標誌」,二者融為一體,體現設計大師的別具匠心。

淮北煤田第一鑽

1955年9月原華東地質局325地質隊,按照國家地質部指示,進駐淮北地區開展煤田普查與勘探工作,在烈山附近打下了第一眼鑽孔,總深度295米,鑽遇煤系地層,從而肯定了淮北地區煤層積聚地區的開採價值。淮北第一鑽的鑽探,開闢了我國在平原地區開發全隱蔽式煤田的先河,推動了我國中原地區煤炭的勘探。

淮北國家礦山博物館

淮北國家礦山博物館建築面積3642平方米,共12個展廳,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電子設備36套,礦石標本973件,實物200餘件。這裡追溯了煤的生產與發現,探尋了淮北煤炭的早期開採,記述了淮北礦工革命鬥爭的歷史,集中的非常形象的展示了淮北礦業的歷史文化和地質科普知識,以及淮北市崛起、轉型和跨越之路。其外形設計靈感來自井巷的拱券,外牆採用石材構築燈芯絨效果作為面飾,營造出別致的建築風貌和獨特的藝術效果。博物館展覽和休閒空間相互交錯、相互滲透,將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形成強烈對比。

南湖塌陷濕地

湖區波光粼粼,楊柳垂岸,望着如詩如畫的湖光秀色,大家很難想象它並非一般的天然湖區,它的來歷如歌如泣。幾十年前,這裡還是肥沃的農田和稠密的村莊,由於地下大規模採煤,農田成為沼澤、房屋變為廢墟。為改善礦區的地質環境,經過科學規劃、大規模治理改造,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美麗的南湖風景。湖區方圓52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210公頃,隨着礦山的開採,湖面還在不斷向北延伸擴大,將於中湖、東湖連成一體,成為安徽乃至皖北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

視頻

淮北國家礦山公園 相關視頻

煥彩礦山集——淮北礦山集宣傳片
淮北烈山區古饒趙氏祠堂2019年祭祖大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