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淳于髡薦賢,中國寓言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淳于髡薦賢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着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洼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們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


備註:


淳于髡[kūn](約前386年-前310年),齊國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戰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齊之贅婿,齊威王拜其為政卿大夫。


淳于髡身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度出使諸侯,未嘗屈辱。 其中,齊威王八年,楚發兵伐齊。齊王使淳于髡至趙國請救兵,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之退兵。


淳于髡博學多才、善於辯論,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視頻 

46.5淳于髡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淳于髡薦賢 語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