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馮子材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史稿·馮子材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初從向榮討粵寇,補千總。改隸張國梁麾下,從克鎮江、丹陽,嘗一日夷寇壘七十餘。國梁拊其背日:「子勇,余愧弗如!」積勛至副將。國梁歿,代領其眾。取溧水,擢總兵。同治初,將三千人守鎮江。蒞鎮六載,待士有紀綱,士亦樂為所用。光緒改元,赴貴州提督任。七年,還廣西。明年,稱疾歸。
越二年,法越事作,張樹聲蘄其治團練,遣使往趣駕。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攜童叱犢歸。啟來意,卻之。已,聞樹聲賢,詣廣州。逾歲,朝命佐廣西邊外軍事。其時蘇元春為督辦,子材以其新進出己右,恆悒悒。聞諒山警,亟赴鎮南關,而法軍已焚關退。龍州危急,子材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乃令築長牆,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軍軍其後為犄角。敵聲某日攻關,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決先發制敵。潘鼎新止之,群議亦不欲戰。子材力爭,親率勤軍襲文淵,於是三至關外矣。宵薄敵壘,斬虜多。法悉眾分三路入,子材語將士曰:「法軍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士氣皆奮。
法軍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炮聲震山谷,槍彈積陣前厚寸許。與諸軍痛擊,敵稍卻。越日復涌至,子材指麾諸將使屹立,遇退後者刃之。自開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榮、相華躍出搏戰。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斗。關外游勇客民亦助戰,斬法將數十人,追至關外二十里而還。越二日,克文淵,被賞賚。連復諒城、長慶,悉返侵地。越民苦法虐久,聞馮軍至,皆來迎,爭相犒問,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盪北圻策。越人爭立團,樹馮軍幟,願供糧運作鄉導。於是率全軍攻郎甲,分兵襲北寧,而罷戰詔下,子材憤,請戰,不報,乃挈軍還。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揮涕不能已。入關至龍州,軍民拜迎者三十里。命督辦欽、廉防務,會辦廣西軍務,晉太子少保,改三等輕車都尉。二十八年,病免。明年,廣西土寇蜂起,岑春煊請其出治團防。未幾,卒,年八十六,諡勇毅,予建祠。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 (節選自《清史稿•馮子材傳》)
譯文
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當初跟隨向榮討伐廣東敵寇,升補為千總。後變動隸屬張國梁的部下,累積戰功做到了副將。國梁死了,代替他統領他的部隊。同治初年,率領三千人鎮守鎮江。同治九年,調到鎮南關。光緒元年,赴貴州擔任提督。光緒七年,調回廣西。第二年,藉口生病回家。
過了兩年,法越之戰爆發,張樹聲邀請馮子材訓練團練,派遣使者前去請駕。(使者)到了(馮子材家)時,(發現)他正穿着短衣,光着腳,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犢歸來,使者說明來意,馮子材推辭了。後來,聽說張樹聲賢明,就到廣州去。聽說諒山有警,立即趕赴鎮南關,而法軍己焚燒鎮南關後退兵。龍州危急,馮子材認為關前隘口跨過東西兩嶺,十分險峻,就命令修築長牆,率領所屬部隊扼守,派遣王孝祺勤軍駐紮在後為犄角之勢。敵人聲稱某一天攻打關口,馮子材料到敵人必然提前到達,就決定先發制人。眾人議論不想戰鬥,馮子材據理力爭,親自率領勤軍襲擊文淵,第三次到達關外。夜晚逼近敵人堡壘,殺死並俘虜了很多敵人。
法軍兵分三路進攻。馮子材對將士們說:「要是法軍再打入關內,我們有何面目見廣東父老?一定要拚死把守關口!」士兵氣勢高漲,同清軍各路部隊合力痛擊,敵人逐漸退卻。過了一天又蜂擁而至。馮子材指揮眾將屹立不動,遇後退者就殺頭。自己手持長矛衝出營壘,帶領兩個兒子馮相榮、馮相華投入戰鬥。眾將士因為馮子材年已70還衝鋒陷陣,都受到激勵,也拚死戰鬥。關外的散兵和僑民也來助戰,收復了所有被侵占的土地。
越南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法軍的暴虐,聽說馮將軍的隊伍到了,都來迎接,爭着犒勞慰問他們。馮子材將他們召集來安撫慰問,越南人民爭相建立團眾,打着馮子材部隊的旗號,願意為清兵運糧作嚮導。馮子材也毅然自當重任,於是率領全軍攻打郎甲,分兵襲擊北寧,這時停戰的詔書到了,馮子材憤而請戰,不被批准,只得班師回國,走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夾道啼哭送行,馮子材也揮淚不能自已。入關到龍州,軍民一起跪拜迎接,長達30里。[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