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出自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曲徑 一作:竹徑)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指鍾、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鑑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着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徵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迴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讚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着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台人或說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