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河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清河国)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河郡,或為清河國、甘陵郡、甘陵國,中國古代的

建置沿革

秦漢

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分鉅鹿郡置清河郡,屬趙國,領縣有:清陽、東武城、繹幕、靈、厝、鄃、貝丘、信成、𢘿題、東陽、繚、復陽、南曲、脩市、東昌、觀津。漢景帝三年(前154年),趙國除,清河郡屬漢。

漢景帝中三年(前147年),立皇子劉乘為清河王,改清河郡為清河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清河王薨,無後,國除為清河郡,後屬冀州刺史部。元朔二年(前127年),廣川國推恩置蒲領、棗彊二侯國,別屬清河郡。

元鼎四年(前113年),徙封代王劉義為清河王,復改為清河國。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推恩置蒲領、南曲二侯國,別屬勃海郡等鄰郡。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推恩置脩市、東昌、新鄉、脩、東陽五侯國,別屬勃海郡、信都郡等鄰郡。地節四年(前66年),清河王因罪廢,國除為清河郡。

漢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立皇弟劉竟為清河王,復改為清河國。永光元年(前43年),徙封中山王,復改為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領十四縣(侯國):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東武城、繹幕、靈、厝、鄃、貝丘、信成、東陽、繚、復陽、棗彊、信鄉。

新朝時,清河郡改稱平河郡。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清河郡游、觀津二縣改屬樂成國。建初七年(82年),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分清河國置廣川國。建光元年(121年),廣川郡併入清河國。至此,清河國領七縣:甘陵(舊名厝,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北)、貝丘、東武城、鄃、靈、繹幕、廣川。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因梁冀惡清河之名,改為甘陵國[1]。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為甘陵郡。

魏晉北朝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貢為清河王,改甘陵郡為清河國(此後蜀漢仍遙稱為甘陵郡、甘陵國)。黃初四年(223年),國除為清河郡。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封皇子司馬遐為清河王,復改為清河國。領六縣:清河、東武城、繹幕、貝丘、靈、鄃。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清河郡。

十六國時期,清河郡先後為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4年-353年)、前燕(352年-370年)、前秦(370年-385年)、後燕(385年-396年)所有。後趙時,清河郡移治貝丘(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南)。前燕時,清河郡移治貝丘縣平晉城。前秦時,清河郡移治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西北)。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繹幕縣併入武城縣。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析置侯城縣。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繹幕縣。太和中,靈、鄃二縣改屬平原郡。中興中,繹幕縣改屬安德郡。至此,清河郡領清河、貝丘、侯城、武城四縣。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清河郡改屬司州。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貝丘縣併入清河縣,改稱貝丘縣;侯城縣併入武城縣;省廣宗郡,其所領廣宗、武強二縣改屬清河郡;陽平郡清淵縣改屬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領貝丘、武城、廣宗、武強、清淵五縣。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改齊之司州為相州。宣政元年(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貝州,分清河郡廣宗、武強二縣復置廣宗郡,清河郡僅餘貝丘、武城、清淵三縣。

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清河郡,領縣直屬貝州[2]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治清河縣,領十四縣:清河、清陽、武城、歷亭、漳南、鄃、臨清、清淵、清平、高唐、經城、宗城、博平、茌平。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清河郡為貝州。許天壽元年(618年),復改為清河郡。夏五鳳二年(619年),復改為貝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清河郡,領八縣:清陽、清河、經城、宗城、臨清、漳南、歷亭、夏津。燕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貝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貝州。燕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清河郡。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復改為貝州。

視頻

清河郡 相關視頻

漢景帝的盛世王朝
魏文帝曹丕:兄弟相爭得帝位 建立魏國平北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