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湖吞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游湖吞丹》,川劇《游湖吞丹》胡琴傳統戲中型。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劇目介紹
事出《綠野仙蹤》。明代,冷於冰家世代簪纓,家資頗富,有妻卜氏,子名逢春。於冰芸窗苦讀,幾考落第,無意仕途,棄家訪道。到了錢塘,興游西湖,月夜觀景。至天竺寺前,見一乞丐,靠石而眠。上前詢問,乞丐睜眼一看便又睡去。於冰觀他晴紅似火,雙目有神,量非等閒,勸勿露臥,防受濕成疾。乞丐便說,已兩日水米未沾。乞丐乃火龍真人,有心試他,手指一物,令其吞下,便得金丹大道。於冰見是已死的腐爛蛤蟆,閉眼吞之,頓覺其味香甜,骨節蘇,腹中鳴。真人見他吞食,並無悔意,量其誠心訪師求道,遂收他為徒,傳其真道。
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藏手抄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