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突破封鎖犧牲了十幾位高級指揮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湘江戰役:突破封鎖犧牲了十幾位高級指揮員,抗日戰爭故事。[1]
故事內容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有8.6萬餘人,但最後到達陝北的只有6000人。長征期間犧牲的紅軍指戰員中,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幹部約為430人,其中師級幹部有80多人。紅軍在桂北犧牲的無數指戰員中,現已知的有正團級11人,正師級2人。
1934年9月上旬和11月下旬至12月初,紅軍第六軍團和中央紅軍長征先後途經桂北的現灌陽、興安、全州、資源和龍勝5縣。中央紅軍在桂北進行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湘江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極為悲壯的一頁,紅軍很多高級指揮員陣亡。由於當時條件困難,一些犧牲的高級指揮員沒有留下資料,有的連簡歷都不知。如紅三十四師政委程翠林,沒有留下一幅照片或畫像,與其同級別的紅四師政委黃克誠,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程翠林的下屬一〇〇團團長韓偉被授予中將。這些新中國的將領後來都感慨自己是戰爭的倖存者,而犧牲者在紅軍早期的將領中是大多數。本文介紹的是在桂北犧牲的部分團以上指揮員。
胡震:紅五師參謀長
1901年出生,男,湖南寧鄉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起,先後任紅三軍團四師十團參謀長、十團團長和四師參謀長,長征前夕調任五師參謀長。1934年11月28日上午,搶渡湘江的灌陽新圩阻擊戰打響,紅五師的兩個團和軍委炮兵營,在師長李天佑、政委鍾赤兵的指揮下,開始在灌陽新圩地域抗擊國民黨桂軍7個團在飛機、大炮配合下的立體進攻。29日,紅十五團團長、政委先後負傷,胡震受命到第一線指揮該團作戰。在組織一次反擊迂迴包圍戰中,胡震中彈犧牲。
黃冕昌:紅五師第十四團團長
1902年出生,男,壯族,廣西鳳山縣(今大化瑤族自治縣)巴追村人。1921年,參加韋拔群組織的改造東蘭同志會,後任農民自衛軍中隊長,曾帶領48名農民自衛軍徒步到南寧接受張雲逸指揮的秘密軍事訓練。1929年12月11日,帶領農軍參加百色起義,併入黨,歷任連長、營長。1932年後,任紅七軍第五十五團團長(攻打贛州城時兼任前線總指揮)、紅三軍團第五師十四團團長。在新圩阻擊戰中,黃冕昌率本團作為左翼搶占新圩的鐘山至月亮山一線制高點。11月30日,黃冕昌腿部中彈負傷,仍然堅持在火線指揮戰鬥。下午,黃冕昌躍出第三道阻擊線戰壕,欲到前沿陣地指揮戰鬥時,中彈犧牲。
沈述清:紅四師第十團團長
生於1910年,男,湖南瀏陽人。1934年11月27日夜,紅三軍團前鋒第四師趕到全州、興安兩縣交界的界首鎮,接防紅一軍團前鋒,確保黨中央機關所在的軍委縱隊及後續部隊從界首渡口搶渡湘江。紅四師布置第十團駐守西岸南面距離渡口約5公里的光華鋪,阻擊從興安縣城調頭北上的桂軍4個團。11月29日夜,桂軍企圖奪取界首渡口,封鎖湘江。沈述清組織兩個營與數倍優勢之敵反覆進行拉鋸戰,打退了一度占領渡口浮橋的桂軍,並將其驅趕到光華鋪以南。30日,在指揮一次反擊衝鋒中,沈述清被榴彈炮擊中犧牲,時年24歲。
杜宗美:紅四師參謀長
1899年出生,男,陝西興平縣雙山村人。早年喪母,幫父親操持家務,上學較晚,直到28歲才初中畢業。1927年先後入團、入黨。曾參加國民聯軍楊虎城部,任連指導員,領導該部國民黨軍獨立第十五旅第五連參加大冶兵變,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第五縱隊,任第二支隊大隊黨代表,縱隊黨代表何長工稱讚其「很聰明,不但打仗勇敢、機智,還善於做思想工作」。後歷任支隊政委、師參謀長、團長。第五次反「圍剿」中,彭德懷稱譽他是紅軍中的「張飛」。
長征開始後,杜宗美由第六師參謀長調任第四師參謀長。光華鋪阻擊戰打了兩天兩夜,打退桂軍的十多輪進攻和對渡口的偷襲。十團團長沈述清犧牲後的緊急關頭,紅四師急令杜宗美代理團長,與政委楊勇一道指揮部隊堅決頂住敵人,確保渡口安全。杜宗美受命後,迅速布置反擊,再次將敵人驅逐到了光華鋪以南。杜宗美向三營交代完任務,趕往二營陣地,剛爬上山頭察看敵情時,被流彈擊中,鮮血灑在了湘江西岸。
沈述清和杜宗美接連犧牲後,部隊來不及將其掩埋,將遺體放置在附近煤窯里。戰鬥結束後,當地村民將與沈述清、杜宗美遺體較近的10多具紅軍遺體集結過來簡單掩埋了。1987年,興安縣修繕其墓地,並為烈士們建立了墓碑。
易蕩平:紅二師第五團政委
1908年出生於地主家庭,男,湖南瀏陽達滸鎮金坑村人,原名湯世積(績)。1926年,中學畢業後回鄉任教期間推銷進步書刊,興辦平民夜校。同年冬入黨。1928年3月,參加瀏東遊擊隊,改名易蕩平,融入其姓氏和「以誓死蕩平天下為己任」的入黨誓詞。先後任中隊、大隊黨代表和團、師政委、代團長兼政委。長征前夕,調任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政委。
1934年11月26日,紅五團作為軍團的右前鋒占領全州縣城南16公里處的腳山鋪地域,構築防禦陣地。易蕩平率領兩個連守腳山鋪東面最前沿的尖峰嶺山頭。29日清晨,腳山鋪阻擊戰打響,紅一軍團的先期4個團(另2個團30日清晨到達)面對的是有大炮和10多架飛機參戰的湘軍13個團。戰至30日中午,易蕩平帶領的兩個連幾乎傷亡殆盡,為了減輕其他山頭紅軍守軍的壓力,他沒有按上級的命令撤退,繼續堅持了一段時間。最後撤離時他帶領幾名戰士斷後,躍過戰壕時腿部被子彈打穿。敵人見狀,大喊抓活的向他包抄過來。警衛員要背他撤退,他拒絕了,並讓警衛員給他補一槍後快撤。警衛員不忍心向首長下手,堅持背他走。易蕩平來不及多想,一把奪過警衛員的手槍,頂住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支前村民蔣和生將易蕩平背下山,經搶救無效犧牲。唐功文等4名村民安葬了易蕩平遺體。入土時,唐功文特意在墳地里放置3塊石頭。1984年3月,根據易蕩平原警衛員提供的線索,廣州軍區領導來調查易蕩平烈士事跡時,唐功文指認了他每年都祭祀的墓地,並開墓驗證。1988年清明,駐全州的部隊指戰員和師生、群眾集資為烈士修繕墓地和立起了墓碑。1998年,因為修路的原因,易蕩平烈士的墓遷到了全州縣中心廣場後面鳳凰公園的山坡上。
程翠林:紅三十四師政委
1907年出生,男,湖南瀏陽人。1927年入黨和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曾任紅一軍團團政委、三十四師一○二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長征前夕,升任紅三十四師政委。
1934年11月29日下午,擔負全軍總後衛的紅五軍團首長授命三十四師趕往灌陽楓樹腳接防紅十八團,堅決阻止南面的桂軍,掩護紅八軍團通過灌陽蘇江、泡江地域,爾後為全軍後衛,掩護任務完成後搶渡湘江,儘可能趕上主力。軍團首長最後叮囑:紅三十四師萬一被敵截斷過不了江,返回湘南打游擊。30日,紅三十四師從水車浮橋搶渡灌江時,遭到桂軍飛機的轟炸,犧牲200餘人。12月1日晚上,湘江已經被敵人完全封鎖,江東只剩下紅三十四師和已經被桂軍包圍打散的紅十八團,兩軍未能接上。紅三十四師完成掩護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搶渡後,在江東陷於數倍於己的敵人重重圍攻中。2日,搶渡湘江途中被桂軍包圍於灌陽洪水箐,付出極大損失才衝出。3日下午,在全州縣文塘的新樹村遭桂軍兩個師堵截,雙方在黃陡坡激戰半天,帶一〇二團的師政委程翠林正在電台邊與中革軍委發報聯絡時,突遭敵炮彈轟擊,程翠林等多人犧牲。此戰紅三十四師又犧牲數百人。
梅林:紅一○二團團長
在黃陡坡一戰中,梅林在距離電台不遠處指揮戰鬥時,遭到敵人排炮連續轟擊,躲避不及,與師政委程翠林一同陣亡。至今找不到梅林的任何資料,不知其年齡和何處人氏。
侯中輝、蘇達清、彭竹峰:團長、團政委
1934年12月3日下午,剛剛接連遭受洪水箐、黃陡坡重創的紅三十四師退入大源山區,在嶺腳村緊急召開師團幹部會議,會議剛作出從敵人力量薄弱的部位突圍出去,到湘南去打游擊和如果突圍不成就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兩項決議,正要結束時,敵人追蹤而來。紅三十四師匆忙迎敵,惡戰中,蘇達清、彭竹峰、侯中輝3名團級指揮員相繼陣亡。
侯中輝,紅一〇〇團政委。不知其年齡和何處人氏。
蘇達清,1911年出生,男,福建永定人。1928年6月參加永定農民起義。1929年隨游擊隊編入紅軍。1930年入黨。曾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1934年春升任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第一〇一團團長。
彭竹峰,出生年月不詳,湖北棗陽人。1926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入黨。後到中央蘇區。1933年10月,任紅三十四師第一〇一團政委。
陳樹湘:紅三十四師師長
1905年1月30日出生於佃農家庭,男,湖南長沙縣人,因家鄉遭大旱,9歲時隨父流落到長沙市小吳門外陳家壠。在毛澤東、何叔衡等影響下,投身革命,1925年7月入黨。1927年9月,隨部在江西修水縣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並隨部隊上井岡山。歷任連長、營黨代表、支隊政委、團長、師長等職。1934年3月,被任命為紅三十四師師長。
1934年12月3日下午嶺腳村會議,陳樹湘和師參謀長王光道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決定率領餘部從敵人薄弱部位突圍到湘南打游擊。但會議正要結束時敵人追蹤圍攻過來,經惡戰後,全師只剩下500餘人。此後連續遭到敵人的圍攻,在9日進入湖南道縣時只剩下100餘人。12日,陳樹湘率部分人從江永縣馬山搶渡牯子江時,遭敵伏擊,腹部中彈負傷。在道縣駟馬橋,又遭敵人襲擊。為了讓部隊安全轉移,陳樹湘帶傷與兩名警衛留下打掩護,直至彈盡被俘。在被敵人抬去請功的途中,陳樹湘不甘做俘虜,毅然絞斷從傷口處露出的腸子,壯烈自殉,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敵人竟然割下陳師長的首級,送到其家鄉長沙市小吳門外,在燈柱上懸掛三日。陳樹湘雖最後不是犧牲在桂北,但屬於湘江戰役的一部分。紅三十四師餘下的數十人,由王光道帶領在湘南堅持了近一年的游擊戰,人數曾一度發展到300人,除個別流散到民間,全部犧牲。
劉式楷:紅十七師第五十團團長
1934年7月23日,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率先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9月2日拂曉,突破清水關進入廣西灌陽。3日下午,紅六軍團從文市跨過灌江後,紅十七師第五十三團和第五十團一個營擔任後衛,由五十團團長劉式楷指揮,憑藉灌江阻擊追敵國民黨桂軍。劉式楷和團政治部主任在指揮戰鬥中犧牲。70多年後的今天,未找到劉式楷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的任何資料。
張鴻基:紅十七師第五十一團團長
1934年9月6日,紅六軍團搶渡湘江後進入越城嶺山區,桂軍緊追而來。後衛紅十七師第五十一團在魯塘一帶阻敵。熟悉地形的桂軍抄小路偷襲,兩軍在五福關激戰一天,紅五十一團突圍歸還主力時,團長張鴻基在龍盤崗犧牲。其年齡和何處人氏,至今仍未知曉。
視頻
湘江戰役,慘烈,震撼,悲壯,七天七夜
參考資料
- ↑ 湘江戰役:突破封鎖犧牲了十幾位高級指揮員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