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行(董鳳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滇西行》是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滇西行
隨團六天的旅行結束了,導遊一句總結:「痛並快樂着」道出了我的心聲,痛好像隨風跑了,留下的是滿滿地快樂,這快樂裝在一個有魔力的瓶子裡,隨時都冒出幸福地泡泡來。
小學生
這次旅行是組織上照顧即將退休的老同志,所以各個環節都做的比較細緻。先是組織了一個微信群,把這次旅行的人員拉進來,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快樂雲南行。領隊在群里發了第一號令:」騰衝出行團」戴上老花鏡學習起來,行程安排很緊湊,芒市--瑞麗—騰衝,查查地圖都是雲南的西部邊陲城市,這些城市經緯度是多少,風土人情是啥樣的,有啥好吃的,方言能聽懂嗎,姑娘小伙都穿啥樣的衣服,百度成了好朋友,拿出紙筆,列出城市的名稱,天氣、小吃都記上,這裡的山有多高,備啥樣的衣服,一一排兵布陣在紙上,一切都是新的,8點45分的飛機,要5點在單位集合,4點鐘就得起床。有點不願意了,這麼早啊,老伴兒嗔怪道:旅遊就是辛苦嘛!說話的口氣滿象個指揮官,指揮官就指揮官吧,誰讓自己是個旅遊的雛兒呢,能者為師嘛!常用藥,臨時需要的發燒、拉肚子的藥都請到包里,衣食藥分門別類裝進旅行包里,一個臨時的家就流動起來啦。
京城還在熟睡着,一行人站在大巴車裡向機場進軍啦,領隊在大巴車裡發了第二號令:大家到了機場後及時辦理登機牌,登機牌?走進寬敞的大廳,一排櫃式機象一個個胖娃娃在那裡靜靜乖乖地候着即將遠行的人們,老伴兒好像很熟練地拿出身份證站在櫃機前,穩穩地就請出一張長方形的字條來,啊,這就是登機牌啊,不是鐵的啊,董姥姥進大觀園啊。「辦行李託運的同志去那邊排隊啊」,箱子上繫着根兒紅繩兒,像送走自己的孩子,依依不捨地看着它搖搖晃晃地走進了鐵門裡,它會和我們一起飛向那個陌生的城市嗎?隨機的行李是有標準的:單件最大重量不超過5KG,單件最大尺寸20*40*55cm,超過這個標準就要自己掏銀子啦。
開始「驗人啦」。一位接着一位地舉手投降狀,一位姑娘手持一根大棒從頭查到腳,一切都是新鮮的,不覺得麻煩,規矩是安全的保障嗎,想到此覺得這些滿臉嚴肅的姑娘小伙兒是多麼可愛啊,終於要登機了,還要坐大巴車前往,看來越是昂貴的東東代價越大,大巴帶着一車人來到飛機的翅膀下,一張梯子連着地面和機身,走過22個台階來到了飛機的肚子裡,好像很了解我的心情,座位鄰近飛機的窗口,好奇的孩子把臉貼在窗戶上,沒踩風火輪,照樣有哪吒的神奇,白雲輕輕地在風霜吹過57年的臉上慢慢地移動着,這朵雲象個小山,那朵雲象極了一隻綿羊,是我曾經在家鄉田野上放養的大憨嗎,大憨,你好嗎?那時你2歲,我8歲,咱們都是孩子啊,不會說話的你總是默默地尋找着地上的小草,跟着你腳步,8歲的我總能把肩上的背筐裝得滿滿地,太陽落山了,母親在村口踮起腳尖在張望着,一個小黑點越來越近了,母親緊緊地閨女抱在懷裡,大憨走了,換來了孩子們得文具和書本,思緒就這樣隨着白雲悠悠地飄着。
座位上有一個小小得指示屏,看着它有環遊世界的感覺,一架小飛機在箭頭的指引下在綠色和藍色之間慢慢地飛行,象夢幻,自己坐的大飛機竟變成了一個小模型,自己就是這模型里的一個小豆豆兒,飛機飛到包頭啦,一轉眼兒又到西安啦,坐地日行八萬里遙看銀河落九天,高升的飛機穩穩地如同大地般結實。
佤族媽媽
在候機室,一位二十出頭的姑娘抱着一個幾個月的嬰兒,孩子在媽媽的臂彎里靜靜地睡着了,這個年紀當媽媽的,在京城是很難見到的,愛問,是咱的一個特點,挨着她坐下,仔細地端詳起這位媽媽,黑黑的臉龐,高高的額頭,兩隻黑黑的眼珠兒陷在眼眶裡。小姑娘很健談:「您從大城市來的吧?」頭髮散着,一臉的疲憊,是說話「暴露」了嗎?你是哪個族的?姑娘淺淺地笑着「佤族,我這是從廣州回來,我和丈夫在那裡打工,生了孩子送回家給媽媽帶,我們家在怒江邊上,那裡的風景可美了」。說起家鄉,佤族姑娘一臉的幸福模樣,這小姑娘的普通話說的很溜兒,「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吧,你們在家鄉都說自己民族的語言吧?」「是,我們都說佤族語」「那,你們有文字嗎?」「沒有」空氣靜默了,心沉沉的。
楊導 ,一出飛機候車室一位留着波波頭,身着藏青色短袖上衣,白色七分褲,白色皮鞋,手裡舉着一個藍色三角小旗子的三十出頭的婦女,一身的幹練,沙啞的嗓門勁頭兒挺大:各位團友,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邊陲城市——芒市,這裡四季如春,我是咱這個旅遊團的導遊,大家今後幾天在雲南的旅行全權有我來陪同,我姓楊,大家稱我楊導或叫小楊即可,六天的旅行,真得覺得楊導太贊了。有一句話說得好,江山美不美全靠導遊一張嘴,一道「大救駕」,楊導講得頭頭是道兒,在一道菜里我們看到了當年飢餓難挨兩眼昏花的落難皇帝,端起主家給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狼吞虎咽的樣子,想起了一位農業專家得話:不論是皇帝還是平民,不管是活蹦亂跳的演員還是靜坐的念佛人,都得吃飯。
楊導的宣傳鼓動工作真叫棒,進國殤墓園,是一個下着小雨冷颼颼的天氣,她深沉到:這些為國犧牲的烈士們都是青年人,咱們的好日子是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所以,咱們每個人花5元買一束白色菊花獻給烈士們,大家要穿素色服裝,咱發自對烈士的崇敬,脫掉了大紅外套,身體感覺冷颼颼的,但心是熱的。在楊導的帶領下,大家排好隊手捧着菊花在烈士墓前靜靜地聽楊導的講解,「大家,看着四個字,有啥特殊的地方」仔細一看,這地少一筆、正字少一筆,「對,這是於佑任先生含着熱淚寫下的,當時正值國破家亡,老先生道:等趕走日寇後我再加上這兩筆。楊導深情地講述讓人頓生勇氣,美麗騰衝的一草一木在楊導的深情里都有了靈性。
餓死不吃軍糧的騰衝女人
在一位躺着的婦女雕像前,講解員聲音沙啞着,大家看,這是一位送軍糧的騰衝婦女,瞧,她懷裡抱着一袋軍糧,飢餓讓她兩眼昏花,一頭栽到在路邊,懷裡卻緊緊地抱着這袋軍糧,在騰衝千千萬萬支前的婦女中不少人出門前都和家人說,萬一我回不來,一定是犧牲在送軍糧的路上,這些堅貞不屈地婦女只是滇西抗戰的一個縮影。
答田島書。
一個留着長髯,兩目炯炯,身着長衫的雕像屹立在國殤墓園,一副凜然正氣,不可侵犯的氣勢,雕像的底座寫着抗戰時期的騰衝縣縣長張問德,曾讀過人民日報的一篇介紹張問德老人的文章,知道在日寇入侵騰衝後,一干縣裡的領導們丟下公章跑到高黎貢山躲起來了,這時張問德老人挺身而出,帶領騰衝人民建立了抗日縣政府,人稱抗日縣長,今天站在老人家面前心潮澎湃,日寇侵入騰衝時,名士張問德老人已經62歲了,年過花甲的老人帶領一支抗日武裝八次翻越高黎貢山,六次渡過怒江,一根老拐杖伴着他一步一步地在崎嶇的山路上為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而艱難地向前,一封來信讓張問德老人名垂青史,這就是可稱得上近代檄文的《答田島書》,字字珠璣,每個字里都閃爍着我們大中華是不可侵犯的,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你們小日本鬼子早晚會被趕出中國的。文中寫道「故余拒絕閣下所要求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從事於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痛苦之騰衝人民深切明了等應如何行動,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關切閣下及其同僚即將到來之悲慘末日命運,特敢要求閣下作縝密之長思」最後落款:大中華民國雲南省騰衝縣縣長張問德。這篇檄文被收藏在國史館,是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見證。當小鬼子被趕出中國後,回鄉閒居的張先生每逢有人提起此事時,總是擺擺手:我就是一個中華讀書人。 漫步在國殤墓園,悲壯激憤的情緒縈繞在胸懷,當快走出墓園時,楊導指着一個不大的墳墓:這個墳墓比較特殊,它裡面埋着兩個日本人,那時騰衝人民要去抓他時,他自殺了,他的衛兵也自殺了,解放後日本人提出要把他們的屍骨遷回日本,騰衝人民沒有答應,要讓他們在這裡為那些為國捐軀的千千萬萬英烈謝罪,向騰衝人民謝罪!
董家人
查過百度,在雲南騰衝有董姓家族,這董姓太遙遠了,好像在天邊,現在就近在眼前,大轎子車停在騰衝的郊區,天黑了,路燈很暗,走路都要看前邊人的腳步,但還是看見了釘在路邊牆上的牌子「前董社區」,心裡熱了,百度里的騰衝董家就在眼前了,親不親,一姓人,也許我們的祖先曾在一個鍋里吃過飯哩,想到此真希望在牌子下留個影兒,可惜天太黑了,導遊說今天晚上在董家花園就餐,晚上還要吃大家都喜愛的大救駕,聞聽此言,立即腦補了一下,皇帝落難到了騰衝,董家人捨身相救,然後給皇上做了一碗飯,皇上一高興賜給董家一個花園,從此西南邊陲的騰衝有了「西董花園」,一高興抬手招呼一行夥伴兒:來來,到我家吃飯啊,吃飽喝足不用交錢啊,服務員樂了,遠方的家人乘風來啊,真是吃得開心啊,有點捨不得走了,站在大門口留個影兒吧。 一場《印象騰衝》讓董家的自豪感達到了高潮,沒有想到,在一個地級市,又是一個邊陲小城,竟有這麼壯觀大氣磅礴的演出陣勢,幾千年的茶馬古道鍛煉了這裡人民堅韌甚至野性的性格,這裡的玉器聞名世界,演員們牽着一頭一頭的小毛驢在觀眾席里走來走去,每頭小毛驢的背上馱着一個筐,筐上插着一面小三角旗,旗子上寫着:西董玉器四個字,說明了咱董家在騰衝玉器行是領頭羊,他那艱苦的創業史寫在了這四個字里,這四個字也告訴人們董家的玉器走過昨天更嚮往明天,他有實力嚮往明天,而騰衝的明天更加輝煌。。
樹抱石
看過梁衡先生寫得《萬物有緣鐵鍋槐》講得是河南商丘的一個寺廟裡,一棵槐樹和鐵鍋之間的故事,起源是在明朝,這個寺廟裡有一口施粥的大鍋破了,施粥是寺廟賑濟災民的一種善舉,鍋有多大呢,在鍋里放一個木梯子,一個小和尚下到鍋底才能刷鍋,幾個小和尚抬着這口破鍋來到了院子的東南角,這麼一放就結下了一段兒奇緣,幾百年後的今天,梁衡先生尋到了它,樹從破裂的鍋里長出,幾百年的雨雪風霜,幾百年的塵土填滿了大鍋,樹的根有的深深地扎在鐵鍋了,更多是緊緊地抱住了破舊的大鐵鍋.究竟是誰把一顆種子灑落在破舊的鐵鍋了,是小鳥的嘴巴含來的,還是一陣風吹來的?先生的文筆太精彩了,從人到物,入情入理,一層層地分析着,得出了緣分是上天的賜福,抄過先生的這篇文章,但精髓並未尋到。
曾經幻想過,我在哪裡也能偶遇一棵這樣的大樹,上天好像讀懂了我的心思,於是在雲南邊陲瑞麗的一個自然公園里,邂逅了那夢中的大樹,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美好感覺,熱帶公園裡植物真多,大多叫不出名字來,植物的葉子滴下一串串水珠,由一塊塊石頭鋪就的小路隨着山坡而不斷地變化着,時高時低,時寬時窄,水滴洗着石頭,滑滑的,於是很小心地在石頭路上一步一趨地走着,在一個轉彎處,一下子停住了腳步,兩眼發直,啊,這是一棵怎樣的樹啊,一根兒又一根兒象繩子一樣緊緊地抱住一塊有着一人高的巨石,象是要把這巨石拔向天空,眾多的繩子上是一棵有着成年人雙手才能摟過來的大樹,筆直地一直伸向了天空,氣勢磅礴地向路過的白雲宣布它的存在,是誰種下它呢?這裡是原始森林,所有的植物都是「上天賜予的一份福氣」,那是什麼機緣巧合讓它在這裡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呢,腦補一下啊,有一隻小鳥飛到此地累了渴了,兩條小腿站在一塊巨石邊,一汪清水讓它眼前一亮,小嘴一張,一粒種子就落在了石頭邊的泥土裡,太陽看見了他,憐愛地撫摸着,雨水看見了他,一滴一滴地潤着,一日一日地過去了,這粒種子發芽兒了,伸出小小的須兒輕輕地象孩子似緊緊地抓住了那石縫裡的一粒粒土,長着長着,膽子越來越大,於是就到了大巨石上,一條一根兒數十條把這巨大的石頭緊緊地包住了在這巨大的石頭上一棵參天大樹向着天空的來來往往的白雲招手,不知過了多少年,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婦人,撫摸着它,站在這巨石上緊緊地摟住樹幹,來了一張樹、石、人的合影。
滇西,這個美麗的地方,小時候曾在小人書里看見過,如今,以足丈量了它的土地,用心擁抱了她的美麗。[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出生在華北平原一個飄着棗花清香的小村莊,16歲參軍,喜愛寫作,多年來在北京晚報、家庭育兒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