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氏宗祠(王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氏宗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潘氏宗祠》中國當代作家王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潘氏宗祠

盛世集藏興,盛世修譜熱,有不少地方擴建祠堂也熱了起來。

西峽,姓氏家族祠堂有多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五里橋楊崗村白沙那有王氏祠堂,寨根鄉寨根村潘家巷有潘氏祠堂。

楊崗王氏祠堂本是我應該去祭拜的地方,但從沒去過。有次碰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他自稱是專修王氏家譜的主筆人。老先生對我講道,你家先祖也是咱楊崗王家,修譜時,我只點到了你們那一支現住白鶴灣一隊和白鶴灣糧店下邊。後因我有病沒去找你們往下續寫,也沒有通知你們參加這邊的活動,請願諒。

是的,小時候記得父輩們去楊崗上過墳,對我們講過那裡是根。

還有個地方也是根,而且很正宗——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也可能是在太原,那裡有個王氏祠堂,很小,兩間房。我捐了五百元,上了三柱香,對着先祖「王子卓」的牌位磕了三個頭才離開,現在想起來心裡還覺得很踏實。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跟着西峽潘氏宗親的會長潘茂林老弟,走進了位於寨根鄉的潘氏祠堂。

該祠堂建在距鄉政府不遠的一個叫潘家巷村裡的西北角。

祠堂周邊的村容村貌很了得。一排排的民居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因勢相形,雖散亂,也有規劃的痕跡。一律是白牆黑瓦兩層半小樓房,錯落有致,疏密得當,乾淨規整,道路寬敞,小轎車能隨便進入和調頭。

村民們普遍有養花的習慣,家家門前院內鮮花盛開,淡淡的花香瀰漫了整個村莊。

我不由得對潘會長讚嘆,這兒的村容村貌真漂亮!

潘會長認真地講到,這兒是寨根鄉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

潘氏宗祠是在2018年農曆臘月正式擴建成今天這個規模。宗祠掩映在山青水秀的美麗環境之中。五間新房,群山環伺,座北面南,檐脊高挑,大氣壯觀,有振翅欲飛之感。門前階上階下敞亮平坦,視野開闊。

對面的山坡林木茂密,植被蔭濃,四條山樑順勢而來,集中在半山腰一個似龍頭的山頭上,極具四方朝賀之勢。

此景,那年我曾在韶山的韶峰頂上見過這種走向的山勢,但那群山來賀之嶺比這兒多很多。

此山正頂上有一棵百年老橡樹,傲然屹立,蔭遮百米,像是一位見證與記錄這裡風雲變幻的老人,也像一個接受群嶺朝拜的山神。

山頭不偏不倚,與潘氏祠堂大門隔河而遙相對應。

拾級而上,進入祠堂內。迎面的中堂是一大張潘氏牌位圖表,名字叫「敦倫堂潘氏宗譜」,各家各支,來龍去脈,牌位上標得清清楚楚。

敦倫堂製作精美。上有宮庭牌位,中有橫長廊坊,下有天宮樓閣門庭。宗譜圖表兩邊,被一幅很氣魄,概括性很強的對聯鑲嵌,

上聯是「出太湖過信陽走靈山歷經千辛始得祥地」

下聯是「起康熙經雍正累數歲不辭萬苦終成基業」。

此幅對聯既簡介了潘氏家族輾轉漂泊的行蹤歷程,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族人經歷了幾百年千辛萬苦的多重磨難,才有了今天的安居樂業,安定幸福,人丁興旺,發達繁榮的盛況。

敦倫堂兩邊是兩幅支世系譜。右邊的是丹水宋溝潘氏支世系譜,左邊的是慈梅寺潘氏支世系譜。

兩邊各有同宗族同血脈同出太湖涵義的自編對聯,表達了這些被西峽人稱為「蠻子」的寨根人及其他隨來的雜姓宗親,他們原本都是不同年代從江蘇浙江太湖或安微太湖過來的南方人。

潘會長領着我,逐個房間轉了一圈。我看到其他界牆上面,掛着《潘氏家規》,《潘氏祖訓》以及《潘世祖歷代名賢錄》。

祖訓,家規的內容,都是教育後人要向善行好,耕讀為本,戒除惡習,感恩尊師類的訓戒教誨佳句。

但牆上更多的是掛了二十幾幅,自清朝康熙至今三百多年來,潘氏家族所湧現出來的名人的畫像及現代有身份,貢獻突出者的照片。每張像下面均有身份及事跡簡介。

畫像中,多數是清朝年間做官者,有幾位官至三品四品的,這確實是家族的一份榮耀。我看了後也確實感到吃驚與敬佩。

因為還有其他事,我只走馬觀花地轉了一圈,拍了幾張照片,陪潘會長一起上了三柱香,鞠了三個躬,便匆匆地離開了祠堂。

走在路上,我忽然在心裡想,歷史上姓潘的名人都有誰?

瞬間,我馬上想到了兩個最出名的人。一個是著名美男潘安,一個是與楊家有血海深仇的大奸臣潘仁美。

潘安是否有其人?

一查資料,他是真的。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他很英俊和有才氣,是西晉頂尖的文學家;政治方面也有一定才能;家庭生活注重倫理道德,對待父母孝順有加,對妻子也專情,對親朋感情真摯,人情味很濃,是個才貌雙全之人。

再查一下潘仁美,情況卻大出所料。

原來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潘仁美這個人。宋朝只有個叫潘美的。

資料上是這樣介紹的。

潘美是個大忠臣。在宋初功績很大,可以說宋朝領土大半是潘美帶兵打下的。潘美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官至樞密副使,而且是非常仁義的人,與皇帝的關係十分親密,上下囗碑也很好。

他之所以被後人誤會成奸佞之臣,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受清代熊大木所著小說《楊家將全傳》的誤導。歷史小說向來都有這麼一個缺點,在美化主角的同時,必須要找個大反派,而書中的大反派就是潘仁美。名字雖有仁字,行的卻是不仁不義之事。很多人習慣把宋初名將潘美牽強附會成潘仁美,導致潘美被誤會了幾百年。

二是楊業之死多少與潘美脫不了干係。身為楊業的直屬上級,潘美對楊業的死是有責任的,但責在其次。主要責任在監軍王侁,罪魁禍首是宋太宗。他不懂軍事卻偏要瞎攪和,命令楊業帶領軍隊孤軍奮戰,去打數倍於自己的遼軍,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此情,楊業好不容易想出個調虎離山,伏擊遼軍的法子。可監軍王侁不依,譏笑楊業膽小,非要楊業正面硬扛遼軍,還要大張旗鼓。當時遼軍兵力是宋軍三倍,而且多是騎兵,可謂兵強馬壯。楊業苦戰,最後還是失敗退卻。

在楊業還沒把遼軍引過來時,監軍王侁久等不見戰報,以為楊業已勝,便急着回去請功。潘美強勸,王侁就是不聽,他也只好跟着部隊撤回了。待楊業趕到這裡時,已空無一人,他自己和所率部下全部戰死。

史書《續資治通鑑》中記載「侁自寅至已不得業報,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遼兵敗走,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也就是說潘美進行了制止,但王侁不聽。算起來王侁只是皇帝派來的一個監軍,軍隊的負責人是潘美,說到底他是有責任的。後世對他有埋怨聲,也是正常的。

今天,我要認真地對大家講,潘仁美在歷史上沒有原型,確實是小說中杜撰出來的人物。就連楊家將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小說家,戲劇家編造出來的。

怪不得史學家名列的大奸臣名單中,從來就沒有小說上的潘仁美的名字

社會上流傳幾百年的大怨案,今天我們終於搞清楚了。應還北宋官至「軍委副主席」的著名將軍潘美一個清白。

從今往後,也應抹去潘氏家族不應有的這麼個大污點。[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