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繡眼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灰腹繡眼鳥[1](學名:Zosterops palpebrosa):共有12個亞種。小型鳥類,體長9-11厘米。上體黃綠色,眼周具一白色眼圈,眼先和眼下方黑色。頦、喉和上胸鮮黃色,下胸和兩脅灰色,腹灰白色,中央具不甚明顯的黃色縱紋,尾下覆羽鮮黃色。
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餘季節多成群,有時也與太陽鳥、暗綠繡眼鳥等其它鳥類混群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所吃昆蟲主要有甲蟲、蛾類、螞蟻等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
形態特徵
灰腹繡眼鳥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自前額至尾上覆羽黃綠色,眼先和眼下方黑色,臉頰、耳羽等頭側亦為黃綠色,眼周具一圈白色絨羽狀短羽形成的白色眼圈,翅上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內側覆羽和飛羽外翈黃綠色,被遮蓋的內翈黑褐色,因而外表和上體相似亦呈黃綠色,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頦、喉、頸側和上胸鮮黃色,到下胸和兩脅逐漸變為淡灰色,腹灰白色,中央雜有不明顯的黃色縱紋,尾下覆羽鮮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黃色。
虹膜灰褐或紅褐色,嘴黑色,腳暗鉛色或藍鉛色。
大小量度:體重♂7-11克,♀8-12克;體長♂90-113毫米,♀91-111毫米;嘴峰♂9-11毫米,♀9-11毫米;翅♂49-58毫米,♀50-55毫米;尾♂35-49毫米,♀37-43毫米;跗蹠♂14-17毫米,♀14-16.5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鑑別
灰腹繡眼鳥的相似種暗綠繡眼鳥上體暗綠,前額轉黃,頦、喉淺檸檬黃色,腹白色;紅脅繡眼鳥兩脅栗紅色。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棲息環境
灰腹繡眼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尤喜河谷闊葉林和灌叢,有時亦出現於農田地邊、果園和村寨附近小林內。
生活習性
- 遷徙:留鳥,部分在冬季遊蕩。
- 習性: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餘季節多成群,有時也與太陽鳥、暗綠繡眼鳥等其它鳥類混群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從一棵樹急速飛至另一棵樹,並發出『吱、吱、吱』的叫聲,有時亦見懸吊在細枝末梢或在樹葉下面啄食。
- 叫聲:輕柔的高音嘁喳叫聲dzi-da-da或重複金屬聲dza dza。群鳥嘁喳叫個不停。
分布範圍
-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引進:新加坡。
來源不明:阿曼。
- 中國
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西昌、德昌、米易、鹽源,雲南西北部麗江、維西、西部騰衝、瀘水、盈江、潞西、漾濞、、大理、鳳慶、永德、賓川、永平、滄源、南部西雙版納、思茅、綠春、元陽、東南部蒙自、馬關、中部昆明、新平、景東,貴州東部江口、東南部從江、南部羅甸、望漠、興義、安龍、西藏東南部察隅、墨脫,廣西那坡、靖西、龍州,廣東等地。
繁殖方式
灰腹繡眼鳥繁殖期4-7月,有的在3月中下旬即開始繁殖。在雲南西北部曾在5月上旬見到孵出的雛鳥,而在貴州和西藏,7月份雄鳥睾丸還相當膨大,分別為5毫米×4.5毫米和4毫米×6.0毫米,在巴基斯坦,8月份還見有產卵的,或許1年繁殖2窩。營巢於常綠闊葉林、河谷林和林緣灌叢,有時也在果園、地邊和村寨附近小林內營巢。巢多置於樹冠層茂密的細枝葉間和小樹和灌木枝權上,主要用草絲、木棉、蛛網等材料編織而成,內墊蒲公英等種毛和獸毛,有時巢外面還用一些苔蘚、蜘蛛卵殼加以裝飾。巢距地高1-6米,呈杯狀,巢口直徑為4.5-5.0厘米,高5厘米,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每窩產卵2-3枚,通常3枚。卵淡藍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13.5-18.2毫米×10.3-12.1毫米。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0-1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10-11天即可出飛。
視訊
參考文獻
- ↑ 灰腹繡眼鳥的基本資料、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 百問中文.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