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燭之武退秦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燭之武退秦師,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燭地叫武的人,春秋時期鄭國人。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圍鄭,燭之武只身前往秦營之中,向秦穆公陳說利害,終於使得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並派兵保護鄭國,拯救鄭國於危難之中。燭之武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正(養馬官),有着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服秦伯,足見其義、勇。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九月,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只是一個中等諸侯國,如何抵擋得住兩大霸主聯手出擊。很快,晉軍就挺進到了函陵,秦軍則駐兵在汜水之南,兩軍對鄭國的都城形成了合圍。


鄭國之所以惹上這場大禍,都是因為國君鄭文公看不清局勢,得罪了晉文公。當年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逃難經過鄭國,鄭文公瞧不起他,不予接待;後來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幫助,當上了晉國國君,與楚國爭奪中原霸權,鄭國又站在楚國一邊,對抗晉國;再後來,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之後鄭文公表面上投歸晉國,背地裡卻還和楚國有聯繫和往來。為報新仇舊怨,晉文公便約上了秦穆公,一起出兵收拾鄭國。


兩個強國大軍壓境,鄭文公束手無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在宮殿裡團團亂轉。


這時,鄭國大夫佚之狐給鄭文公出了個主意:「和我們有仇怨的只是晉國,秦國完全是在打幫幫拳。我建議派人面見秦君,說服秦人撤兵,那樣我們的壓力就小得多了。」


「說得好。」鄭文公聞言大喜,忙問道,「出使秦營的人選,你心裡一定也有數了吧?」


「不錯。」佚之狐點點頭,「能完成這個任務的人,我們鄭國只有一個,就是燭之武。」


鄭文公聽從了佚之狐的建議,親自登門請燭之武出山。


燭之武在鄭國做了幾十年的芝麻綠豆小官,一直懷才不遇,未得升遷,此時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人。見國君上門,他賭氣推辭道:「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過旁人;現在老了,就更不能幹事了。」


「我早先沒有能重用您,現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形勢逼人,鄭文公只能服軟認錯,「但要是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您還是幫幫忙吧!」


發過牢騷,吐了怨氣,燭之武還是答應了鄭文公的請求。


於是,當天晚上,鄭國人用繩索將燭之武從城牆上放下去。燭之武隨即趕往秦營,面見秦穆公。


「秦、晉兩國圍攻鄭國,是一定會滅亡鄭國的。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哪怕一丁點好處,您跑這一趟就是值得的。然而事實是,鄭國離秦國太遠,鄭國滅掉後,土地沒法歸入秦國,只是白白便宜了您的鄰國晉國,使其增加領土,擴充力量。而鄰國的國力要是雄厚了,你們秦國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燭之武遊說秦穆公,開章明義第一條就是告訴他,鄭國滅亡對秦國來說有害無益。


「相反,如果您今天放我們鄭國一馬,鄭國將會成為秦國東進道路上一個好客的主人,要是秦國出使的人來往經過,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燭之武說這些話的意思是,鄭國的地理位置在齊、楚、晉的邊境上,如果秦穆公將來有稱霸中原的野心時,留下一個和秦國親善的鄭國,可以作為戰略基地,給秦國提供補給。


「再說,晉國人向來不守信用。當年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座城池送給您作為回報。然而,他早上剛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背棄諾言,不但不給城池,還修築防禦工事備戰。這些事您都是知道的呀。」燭之武說完利害,接着又暗示秦穆公,就算晉文公對你有什麼許諾,也是靠不住、信不過的。


「更何況,晉國貪得無厭,永遠不知滿足。現在如果晉國滅掉鄭國,擴大了它東邊的疆域,過不久它肯定又想往西擴大邊界。而晉國的西面就是秦國,如果不侵占秦國疆土,它還從哪裡去得到土地呢?」燭之武語重心長地說,「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這樣的事您一定得慎重考慮啊。」


就這樣,燭之武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完全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替秦穆公分析利害,終於說動了秦穆公。秦穆公當即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不但撤軍回國,還派了杞子、逢孫、楊孫三將,帶領兩千秦軍留下,幫助鄭國守衛城池。


聽說秦國私下與鄭國達成和解,晉國大臣子犯氣不過,找到晉文公,向他請命攻擊秦軍。


但晉文公還記得秦穆公的恩惠,不肯恩將仇報,說:「不行!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幫助,我不會有今天的地位。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打擊他,這種不仁義的事不能做!」


秦軍撤走以後,晉國也不再動武,而是開出條件——讓鄭文公立他的兒子,鐵杆親晉派公子蘭為太子。


鄭文公權衡利弊,答應了晉國的條件。晉文公本來就只想教訓教訓鄭國,如今目的達到,便也撤軍了。


晉、秦攻鄭,就此收場。然而經此一事,秦晉交好的蜜月期已過,兩國的邦交出現了裂痕,為三年後的秦晉殽之戰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 

  1. 燭之武退秦師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