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海濱 -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海濱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王海濱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任丘

出生日期;1976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工筆人物專業研究生課程班

王海濱,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畫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方向在讀博士研究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入選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藝評網合作藝術家。作品參加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第五、七、八屆全國工筆畫展並獲銀獎、優秀獎、特邀作品參展等,第三、四、五屆全國青年美展,並獲優秀獎,第三、四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等國家級展覽40餘次,參加在今日美術館、炎黃藝術館、南京養墨堂舉辦的學術展覽60餘次。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軍委大樓、中央辦公廳等機構收藏,作品《桐駿圖》由十一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贈予秘魯總統等。[1]

參展記錄

參展記錄

1999年

轟炸過後---有感於北約的人道主義》參加建國50周年全國暨全軍美展,軍事博物館;

2002年

清韻》參加建軍75周年全國美展,軍事博物館;

東方紅》參加建軍75周年全國美展,軍事博物館;

2004年

憧憬》等參加學院工筆——首屆藝術院校工筆畫名家邀請展,今日美術館;

2005年

都市.制服系列》參加學院工筆——首屆全國工筆肖像藝術展,今日美術館;

2007年

家鄉小站》參加建軍80周年全國美展,中國美術館;

都市》系列作品八幅參加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2008年

陽光》等六幅作品參加「永恆的經典」中國畫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並出版同名畫集;

都市.出租》等八幅作品參加「數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江蘇美術館,並出版同名畫集;

吉祥西藏》參加「精品2008」工筆畫名家繪畫邀請展,中國美術館;

黑衣人》等三幅作品參加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並出版同名畫集;

都市車站2006.1.8》參加全國第三屆青年美展,中國美術館;

2009年

外鄉人》等八幅作品參加「數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第二次展,江蘇美術館,並出版同名畫集;

外鄉人》系列作品八幅參加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饅頭》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覽,上海展覽館;

《田園》參加「靈感高原」藏族主題繪畫邀請展,中國美術館;

2010年

西熱》等八幅作品參加「數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第三次展,江蘇養墨堂美術館,並出版同名畫集;

饅頭》參加北京第四屆國際雙年展,中國美術館,並出版同名畫集;

2012年

桑葚》等作品四幅參加「眾里尋他」----兩岸交流展,台灣東海大學;

西熱》等作品四幅參加「華瀛」----兩岸交流展,台灣華瀛畫廊;

都市車站2006.1.8》參加「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邀請展,國家博物館;

雲端》等四幅作品參加「百花爭艷」當代名家作品邀請展,山東青州;

瑞麗》等作品四幅參加「錦墨·銜華」全國工筆畫名家作品展,齊魯晚報書畫院;

2014年

築夢人》參加第十二屆美展;

2015年

參加「中國夢·太湖行」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參加「心印」中國畫當代名家學術提名展;

參加「世紀青春」2015中俄青年美術作品聯展;

參加「精微致遠」2015當代青年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

參加「學院-傳承」高等美術院校名師邀請展;

2016年

參加「筆-陣」2016中國水墨年度盛典展覽。

藝術評論

質感的復歸

——王海濱工筆人物畫近作印象

王海濱作品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文/于洋

對於一個畫家而言,總有一種縈繞心際揮之不去的意象或者氣氛,他一直試圖在創作中靠近,使其逐漸清晰、具體地呈現出來。近十年以來,海濱就一直在畫中找尋一種特別的味道。那種感覺既關乎視覺,又直通內心,既凝聚着宗教般的普世精神,又直接關係到工筆畫的當下表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用傳統工筆畫的語言來表現那種「薄而厚」的感覺,從而實現跨越古今時空與不同媒材的貫通。

傳統工筆人物畫往往更為強調線條的輕盈彈韌與色彩的通透勻淨,常講求敷色罩染與平塗顏色的薄透,水分也重在控制,形成了精謹雅致、收中求放的審美價值體系。海濱曾在中央美院求學期間,通過對於宋代花果題材作品的系統臨摹,深入體悟到宋畫中的嚴謹、端嚴、微茫的精神,繼而又為「明人肖像」系列的具象寫實所深深吸引。同時,宋、明工筆畫的那種理性、細膩與精微,又使海濱的視野逐漸放開,以至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一度痴迷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物肖像畫、尤其是尼德蘭肖像繪畫的靜謐與帶着宗教情緒的厚重感。這種「厚重」一方面來自於虔誠篤定的創作心態,一方面更直接源自畫面本身的材料質感,確切的說是那種「茸厚感」。正是這樣一種「茸厚的凝視」,如同以畫筆撫摸出的印跡,使他心醉神迷,並期冀以傳統工筆的手法,從一點一滴的細節局部入手,通過對於某種傳統的重拾,一方面來抗衡工筆表現所容易陷入的甜俗與浮薄感,另一方面也以那種精微而渾厚的筆致肌理,來實現作者想要追求的樸素而豐富的「心理質感」,以超越媒材層面的、物理性的觸覺質感。在他看來,尼德蘭肖像畫對於人物形象的平面化表現與多遍罩染的透明畫法,乃至對於輪廓線的微妙處理,與「明人肖像」系列的平光光源下的面部結構的寫真表現有着深刻的相通性,都強調對於人物形象的內在精神的發掘與平面性的概括歸納,從而凝聚為某種以輕載重的敦厚、沉靜與質樸。

這種對於工筆畫的「厚味」的探索和追求,在海濱多年來的工筆人物畫創作中一直隱約可循。在他前些年創作的都市農民工系列作品中,對於社會生活現實的貼近式關注,聚焦日常人物的神情細節,使得海濱筆下的城市民工與市井民眾形象在不經意的瞬間,透射出一種親和而悲憫的觀察力與感染力。在那一時期的《車站》(2006)、《進入市區》(2006)、《兄弟》系列(2009)等作品中,他將那些日常的都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面孔直接而具象地移入畫面,以簡潔明快的工筆畫語言與紀實性的視角再現了一個社會階層的眾生相,他的樸素的初衷正如其創作獨白中所言,「我希望他們純粹而不溫吞,希望傳達出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精神的力量,希望塑造每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海濱始終保持着對於那種質感的敏察與渴望,這使他越來越不滿足於都市題材浮光掠影式的描繪。應該說,雖然表現都市農民工題材使海濱在國內畫壇得到廣泛的注目和認同,成為這一題材的中青年代表性畫家,但他從來沒有停止對於那分厚重感與單純性的追尋。

如果說以表現農民工為主的「城市邊緣人」系列展現了海濱以某種「現實之眼」對於喧囂錯綜的城市文化的觀照,開始以工筆畫的方式探索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肖像繪畫的表達,那麼近五六年來的「高原」系列則試圖傳遞一種沉靜肅穆的精神,在更為契合的題材中深化了這一沉潛十餘年的實驗與追求。海濱自言「這兩個題材,我都想把他們畫的深邃、厚重、質樸與崇高」,而相形之下,高原藏民的形象表達,也許更為貼近畫家心目中的那份渾厚。

說這一題材更為「契合」他所追求的意象母題,一是因為與尼德蘭的肖像畫一樣,海濱以工筆畫的語言表現藏民肖像,同在宗教精神的濡染之中,以「長鏡頭」式的視角表現人的沉思。如海濱王瑛合作的《雲端》系列(2007-2012)、《田園》(2010)、《尊者》(2009)等,畫面貫注着某種凝神靜氣的、入定般的寂寞與沉着;無論從表現技法還是畫面氛圍,均已與他十年前的《吉祥西藏》(2004)、《憧憬》(2004)等畫中富有浪漫主義的夢幻感形成了對照,向現實主義的風格表現邁進了一大步。二是對於因由高原藏民生活的相對封閉與隔絕,高海拔的地理環境和冷峻嚴酷的氣候條件,所形成的藏民外在形象與內心精神的塑造。如在《黑衣人》(2006,與王瑛合作)、《遠方》(2009)、《吉祥西藏》(2009)、《雲端2》(2009,與王瑛合作)等作品中,海濱以近距離逼視的角度,描繪長期生活在高原上風蝕日曬之下藏民面頰肌膚的粗糙與赤褐色皸痕。值得注意的是,海濱對於「高原紅」的質感表現的興趣,甚至超越了人物肖像本身的,而帶有某種「靜物」式的對象化的觀察,以及對於礦物色顏料等工筆重彩媒介材料的表現力實驗,從真實的視覺細節中歸納、整合,並與傳統的表達形成一種奇妙的匯合。

正因為遠離了都市題材與社會問題的重重反思,剝離了作為社會人的角色自省與批判性「意義」的負重,使海濱在高原藏民的靜態肖像中找到了更為集中精力地、反覆體察地向某一方向聚合的發力點,這顯然加強了作品的研究性與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或者說,正是對於某種「豐富的單純」的重返,使他在面對高原藏民這一已在20世紀近現代美術史上名作迭出、獨具魅力的題材時,依然可以超越視覺形象與民族風情的敘事,而直奔工筆人物畫的精神發掘與質感表現這一主題。也正是這一點,使其得以探入對於人性的普遍意義的思考之中。

2013年歲尾於北京

在生活中鍛造生活

王海濱的工筆畫創作,是以關注並表現當代人普通生活為特點的,他摯著地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藝術靈感、發現形式,並以平實、樸素的手法去表現一種質樸之美。

這使得王海濱成為我們矚目的青年畫家,因為,畫家的藝術實踐表明,他面對潮流與時尚,有自己不變的理念與態度,他的選擇首先是一種立場使然,也就是說,他的藝術主題是當代普通人和他們平凡的生活,在以「人」為主題的創作中,畫家寄予了一種現實關懷,在表現他們的生存狀態中,肯定了他們的勤勞、堅韌、任勞任怨的美德和品質。

王海濱的這一藝術選擇,本身便顯示出一種信念的堅定,也是不落俗套的藝術之路,即從發揚與延伸現實主義精神出發,並結合當代文化語境對人的認識和價值、意義的評斷標準,對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和寫實手法進行拆解與改造,使之在不脫離其基本形態的情況下,又融合了一些表現手法、寫意手法、以及恰倒好處的變形、誇張,使筆下的人物與相關主題更本質化,以揭示人在當代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態。

王海濱邁出的是極有意義的一步。

這一步的重要性在於,從此他的藝術植根於現實生活的沃土,他的藝術視野因而更加廣闊,他的道路更加堅實,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已經看到,洋溢在作品中的平民意識和人文情懷。畫家生活在一個巨變的年代,使他得以在多元化的現實中,拓展了胸襟與視域,得以在一個高度上,把藝術的主題進行深化,使之有別於從前的現實主義的誤區——主題的敘事化、情節的戲劇化、人物的虛假化以及整體的假、大、空氛圍,不同的是,王海濱的工筆畫創作始終以置身在其間的視角,帶着真摯的情感注視着尋常百姓的平凡生活和喜怒哀樂。

僅此,可以證明,畫家是以良知去駕馭筆墨、形式、色彩和語言的,用以言說他的父老鄉親與兄弟姐妹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精神的。

王海濱作品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關注什麼、漠視什麼、守望什麼、放棄什麼仍然是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價值判斷,作品仍然是藝術家的價值觀和自我形象塑造的實證,在我們當下的時代,面對諸多誘惑,有些人正在喪失一些至關重要的基本品質。

在王海濱筆下,創作的主角與畫面中的人物都是進城的民工,以及平凡崗位上的工人和老百姓,這是畫家創作的主流,另一些是描繪少數民族風情與都市青年生活的作品,還有一些是歷史畫創作。但是,作為一種取向,王海濱痴迷與醉心的仍然是《都市•車站2006、1、8》里的民工、《進入市區》的農民、《都市•等待》的待業者,以及《都市•協管》、《都市保安》、《都市•車場管理》等人物,也許畫家也這些陌生的人物在情感上有內在的一致性,也許是出於和諧社會理念中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王海濱的形式、語言都是浸滿了親情的,因而,這些作品儘管總體風格平實、樸素,卻感人至深,其審美效應與美感魅力在不事張揚中,叩動着人們的心靈。

工筆畫轉而表現現代生活,是近代以來的藝術課題,它存在着一個因時空變化而引起的轉換問題,同時也考驗着當代畫家的智慧和能力。

作為在學校教育中成長起來的畫家,王海濱受過嚴格的訓練,熟知工筆畫史上各種流派、風格的技法、經驗與特點,傳統的經驗成為他藝術資源的重要部分。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到深厚的造型功力和造型才能,譬如《都市等待》中的中年婦女等,便都透露出《元世祖像》、《明人肖像》的影響,這些人物處在特定環境中的精神狀態,造型中各部位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現實精神、寫實風格與平面空間、表現感覺等的總體處理等等,都能看到畫家在形神兼備的追求中,所達到的嫻熟程度。

解讀作品,不難看出,王海濱在近期創作中,藝術的取向更重內在、單純的凝練,使作品更符合藝術與藝術規律;工筆畫的三礬九染和複雜程序,既是一種局限,又是一種優勢,而且,在發展中的「工而不工」與「不工之工」,工筆寫意與寫意重彩等,都為工筆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王海濱敏感於多元化時代對自己觀念、思維與創意精神的激活,在實踐中,完成着「以技入道」的跨越,使他的藝術日臻成熟。

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關注人的精神,是王海濱為自己確立的藝術宗旨,而展示當代人的平實、樸素、勤懇的品質,則是王海濱在作品中努力去揭示的,無疑,王海濱的選擇,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自己的超越,只要步履堅實,辛勤耕耘,必有收穫。

參考資料

  1. 畫家王海濱簡介及作品欣賞 , 藝術中國 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