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家三味(方賽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瑤家三味》是中國當代作家方賽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瑤家三味
玉蘭片
喜歡竹,亦喜歡筍。
巨草青竹亭亭玉立,瓊節風枝,數枝穿翠,有道不盡的風雅。而筍,雖入煙火人家,成為盤中客,亦不減植物的清新本色,鮮美爽口,可消油脂,似是食物中的君子。
蘇軾也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湘南瑤山深處,常年雲霧繚繞,林茂竹翠。許多未長成凌雲翠竹的幼筍被勤勞的山裡人家做成佳肴。山里人最懂得如何吃山珍。藏在地下數月的筍經他們的巧手挖出,入鹽水中浸泡,切片,以秘法曬乾。上等的干筍白淨輕盈,酷似白玉蘭的花瓣,有人稱之為玉蘭片。
冬筍和春筍均可做成玉蘭片。將鮮筍剝好、切片後用鹽水煮熟,再用炭火烘焙至干,可留存數年。比起鮮筍來,玉蘭片經日光曝曬,吸得日光的靈氣和能量,味道更為鮮美,香氣更濃烈,可以做成更多的美味菜餚。
早幾年,曾有朋友送了我幾斤玉蘭片,是自己採挖後,經太陽曬和電站里的大風吹而成。因為未用火,玉蘭片白淨,沒有一絲雜色,煞是好看,真有幾分像廣玉蘭花瓣。用炭火烘焙製成的玉蘭片顏色微黃,略顯暗沉,樣子遜色了一點,卻透着煙火的獨特香氣,未入鍋前已有濃烈的筍香味。燒菜前,取出干筍用淘米水浸透後,換清水泡,換兩三次水,待干筍泡透即可食用,或炒或燉或燜或拌,皆成美味。
玉蘭片可素可葷,可熱烹,也可冷拌,可做小吃,也可上大席。它們可用來煲湯,放入大骨慢燉,可成香濃清甜的玉蘭骨頭湯,讓人食後不忘。還可做成醃筍,放入醬油肉爆炒,脆爽可口。也可做成餐前開胃、餐後助消化的涼拌小吃。又可與羊肉同燉,大素配大葷,其湯鮮香絕倫,營養豐富。可以與許多菜搭配烹製的玉蘭片和而不同,是當之無愧的盤中君子。
瑤家人喜歡用玉蘭片切片,與用自家柴火自己動手熏制的臘肉同鍋,武火爆炒,配干紅椒、鮮青椒,盤中菜色彩斑斕,辣椒和臘肉相融的濃香撲鼻,嘗一口,滿是臘肉的咸香和筍的清甜。湘人敢為人先的霸氣隨濃烈剛強的臘肉香氣慢慢滲透到玉蘭片裡,讓人從盤中餐的真味里也能見識湖湘人的真性情。
玉蘭片味甘性平、營養豐富,很討素食者喜歡。出名的有黃豆燜干筍,營養豐富、清淡而味美。我常見素食者點這道菜。看着他們夾起盤中筍時微笑的神情,我總會想這不染塵埃的玉蘭片被他們吃進肚裡,佛徒者的心是否會因此而更清淨澄明,淡忘佛家的五毒三苦呢?
玉蘭片是日常餐盤中的一道野蔬,也是煙火人生中的盤中君子。竹屬草科,非樹非蔬,卻具勝過樹木之功能,不輸菜蔬之美味。它生長于山野,卻不同於凡世草木,不爭不鬧,如同一位僻居于山野的隱士。與普通的盤中谷菜比起來,它多了一份出塵。
玉蘭片是大隱於市的君子。它有瑤山深處綠竹的清香,也流淌着人間煙火的溫熱。
蕨根粉
夏末的傍晚,去朋友香建於瑤山腳下的祖屋納涼。屋後有一片竹林。晚霞掠過竹林旁邊的小池塘,照在翠竹上面,紅霞綠竹,輕風碧水,清涼舒適,有一種夏日難尋的靜好。
香搬出一張四方小木桌和幾張小木凳,擺在竹林旁。她父母從屋後的菜園裡摘了黃瓜條、番茄和綠中透黃的奈李,招呼我們吃。蔬果的香氣未受煙火的侵染,乾淨清新,甜香。晚風吹過,四周清靜安寧,只能聽見陣陣蟬鳴,似有似無的竹葉清香飄過,黃瓜的鮮脆和番茄的清甜撫慰着我們的味蕾。溫柔的阿姨笑呵呵地端了幾碗甜酒過來。甜灑里放了橘紅色的枸杞,金黃的桂花,桂香氤氳在酒香里,入口冰涼清甜。我直嚷着好喝,喝了一口又一口,快見底時,突然想起這甜酒湯水有點黏稠,疑惑不已。
香說:「甜酒中放了蕨根粉。先放入少量涼開水,將它攪拌均勻後,再將滾開水倒入,邊沖邊攪,它就變成透明的糊糊了。蕨根粉可以涼血敗火……」
那是我第一次吃蕨根粉沖甜酒,吃得盡興,吃得難忘,吃得讓人想長居瑤山,做一名山中隱客。大都市的酒肉太油膩,人流太嘈雜,怎比得上這瑤山深處的清寧?
後來,我每年都會托朋友從瑤山里買幾斤蕨根粉。沒事時,常常將蕨根粉搭配各類花草、藥材、水果,做成風味迵異的各種美食。我常想,這來自深山的蕨根粉遇上像我一樣能如此欣賞喜歡它的食客,一定心甘情願當人間舌間客吧。
香教我的蕨根粉吃法與藕粉吃法相似,簡單易學,把握好水量和水溫,就可以快速地衝出一碗濃度均勻的蕨根粉糊來。蕨根粉糊淺黃透明,盛在白瓷碗裡,晶瑩透亮,甜軟嫩滑,我百吃不厭。有時候我試着用花果茶、桂花茶或者薄荷水代替白開水來調蕨根粉,這樣調出的蕨根粉糊糊味道又有着別樣的風味。
一次,我試着用蕨根粉代替生粉做成肉圓子,放入雞湯中煮,放點碧綠蔥花,做出的肉圓,味道非常鮮美,挑食的女兒吃下了很多,不停地嚷着媽媽做的肉圓子越來越好吃了。
後來聽一位常在深山挖蕨根粉的瑤家大叔講述,才知道蕨根粉需要採挖者到很高的山上才能挖到數量極少的蕨根,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險才可以採到。這樣歷經艱辛採到的蕨根,還需要經過多種工序才可以做出純正的蕨根粉。
再吃蕨根粉時,看着眼前這一小碗出自山野來之不易的蕨根粉,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也生出一種對食物的敬重。美食背後的沉重和艱辛是值得敬重的。蕨根粉好吃,卻難挖。它是用些許金錢就能買到的美食,食客只知道它的美味,卻不知道它需要穿越多少艱辛與曲折的迷霧才能站在我們面前。
我們可以給予蕨根粉最大的慈悲是舀一勺蕨根粉糊送到唇舌間,嘗它的甜爽,品它的悠長。
吃春茶
許多人知道趙朴初的禪詩「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語中有穿越歲月的灑脫悠閒,有濃濃的茶香和品茶的閒逸,卻不知道湘南瑤鄉也有「吃春茶」的民俗。
春分前後,家境殷實的村民選一個晴好之日,早早備好各類春鮮美食,煮好熱茶,邀八方鄉鄰到家中「吃春茶」。「吃春茶」,吃的是初春從田野間自采自製的農家土茶。農人的熱情附於樸素的茶中,茶也格外香甜,清淡的茶香里,有泥土的淳厚,也有天地的清潤。
春意最濃時,村民們忙裡偷閒,會聚一堂「吃春茶」。綿香的茶湯滋潤着喉舌,融融暖意溫暖着腸胃,濃濃春意桃花垂柳間飄進農舍,有《詩經》中「春日遲遲,卉木萋萋」的小趣味。
吃春茶通常在午時(午飯之前)進行。我曾有幸參加過一次。
「吃春茶」時,二十幾人圍坐在大圓木桌旁,喝農家茶,吃湘南小食,以茶相聚慶春分。農家小屋裡瀰漫着茶食之香。
桌上擱一大壺自製的新茶,茶香素淡,似有若無,從大白瓷壺裡散出,氤氳在含着青草氣息的小院裡。桌上的小吃食極豐盛,各類熟食、涼菜、瓜子等,十幾盤擺在木圓桌上。農人們擱下手中的活,暫別田間,就着春光喝茶,借春風閒話農事,享受春耕農忙中擠出來的一段悠閒。聚會簡單而歡快,淡去許多農家生活的枯乏。
開朗隨和的女主人告訴我,她小時候「吃春茶」時常能聽到說唱式的民間小調。當年的農家詠嘆早已在歲月長河裡式微,「吃春茶」越來越簡單,但農人對土地的深情都掛在臉上,與盎然春意一樣美麗悠長。
在古代,人們會在春分時節進行「春分祭日」。春分日,帝王登壇祭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踏青遊園,享受「暖日熏楊柳,濃春醉海棠」的清美春光,湘南的農人則小聚「吃春茶」,以茶代酒閒話桑麻,開始忙「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的農耕事務,人在田間地頭播種,也在心裡種下新的希望。
千年過去,人們依然保留了春分茶的習俗,借茶香寄託一年的希望和企盼。土茶的樸實、生活的甘苦,通通融化在春天最美的節氣里。
春日,走近桃花流水,聽風過林梢時,也可以走入農家小院吃一回春茶。你會在滿桌的濃厚茶香里聞見「以歌訟農,祭後事農」的真朴和美。
不說湘南獨有的紅瓜子、小籽花生,也不說自製的酸蘿蔔片、剁辣椒等罈子菜,單是以竹筍和瘦肉為餡、以糯米粉和寶菜(一種野菜)為皮做成的寶菜粑粑,用豆沙和芝麻為餡做成的月亮粑粑,和串串金黃的糖油圓,就已讓人饞得口水欲滴,還有炒黃豆、涼拌黃瓜、醋野藠頭等茶點。浩淼無盡的春意全流入稀鬆平常的木桌上了。
戶外春光燦爛,舍內熱鬧閒談。他們笑得開懷無拘,不擔心言語是否精彩,不擔心坐姿是否優雅,隨意暢言,聊家長里短,從一碗碗春茶里,牽出家事農事天下事。尋常農家的煙火氣息里蕩漾出春分的詩意。舌間的滋味,從一張張溝壑起伏的笑臉里溢出甘甜。滾熱的春茶,將溫熱綿延到胃裡、心裡。
據說,瑤寨里還盛行另一種「吃春茶」習俗——在明媚的春日摘下經冬而長的第一批新茶,採擷最嫩的一芽兩葉做茶,用山泉烹煮而成的茶湯祭祀茶神。族人翻山越嶺聚在一處,一起分享被茶神飲過的貢品,以保全年身體安康。這樣神奇的春茶,遙想其味,就已舌底鳴泉了。[1]
作者簡介
方賽霞,筆名亦云,湖南省作家協會、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