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試驗示範林場管理辦公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試驗示範林場管理辦公室負責建設種苗基地和繁殖培育優良種苗;經營管理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區的生態公益林和林地動植物資源。
相關資訊
甘肅:治沙與治窮並重 生態與經濟共贏
甘肅人找到了與沙漠共存的方式
「三北」工程實施45年來,甘肅堅持治沙與治窮並重,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和沙區協調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贏的路子。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甘肅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較2014年分別減少26.27萬公頃和10.45萬公頃,實現連續4個監測期持續「雙縮減」。甘肅已成功遏制荒漠化[1]擴展態勢,多個曾經的沙區如今綠意盎然。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 堅持納入發展全局 構建「四屏一廊」
甘肅分布着庫姆塔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三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18%和28.34%,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嚴重。
國家層面,「三北」工程啟動以來,甘肅一直是建設的重要區域,工程範圍覆蓋12個市(州)的70個縣(市、區)。
省級層面,甘肅將防沙治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全局,省委省政府作出「打好全省防沙治沙陣地戰」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提出構建河西祁連山內陸河、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地區、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游、南部秦巴山地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四屏一廊」生態安全屏障,用系統思維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喬灌草相結合,沙區林草植被覆蓋度不斷增加。
「十三五」期間,甘肅累計完成造林175.4萬公頃、沙化土地綜合治理68.65萬公頃、種草524.9萬公頃,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持續提高,沙塵暴強度明顯降低、次數明顯減少,沙區環境顯着改善。
45年來,隨着「三北」等各類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續實施,全省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4.03%提高到11.33%,森林蓄積量由1.86億立方米提高到2.52億立方米。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風沙危害明顯減輕,水土流失明顯減少,保證了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工程建設取得了顯着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防風治沙保生態 堅持工程防治沙 沙區生態得改善
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
「那時候,經過八步沙的干武鐵路和省道308線常被沙子『攔路』,護路隊幾乎每天都在清沙子。」站在省道308線旁,一列火車正飛馳而過,郭萬剛回憶道,「這片沙治了十幾年,沙子終於不埋路了,護路隊也撤了。現在,這兩條路上不需要清沙,來往的車很多。」
八步沙林場已累計治沙造林超過1.8萬公頃,八步沙綠洲向沙漠過渡地帶整體推進了30公里,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連綿沙丘草木叢生。
在地處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的慶陽市環縣,當地幹部群眾以小流域整體治理為重點,統籌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累計實施沙化區治理4.4萬公頃,並初步構建起150多公里的防沙治沙帶,有效遏制了沙地南侵。
這些是甘肅荒漠化治理的縮影。
「通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依法保護生態資源,全面實施各類生態治理工程,不斷優化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布局,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和程度呈現出『雙縮減』的良好態勢。」甘肅省林草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處處長羅天藹說。
2013年以來,甘肅敦煌等14個縣(市、區)先後被國家林草局確定為全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封禁保護沙化土地19.1萬公頃。從2017年起,甘肅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2],已完成華為、騰訊等社會公益治沙造林6.6萬多公頃,栽植各類樹木1億多穴(株)。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每年平均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3萬公頃以上,全省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40萬公頃。
甘肅大力推進河西走廊、黃河流域、黃土高原等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和修復,效果顯着:一度乾涸的沙漠湖泊青土湖再現碧波,河西走廊多個曾經的沙區已是綠意盎然;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持續推進,受損的生態系統得以休養生息,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種頻繁現身……
如今,河西走廊北部風沙前沿地帶建成長達1200多公里、面積31萬公頃的防風固沙林(帶),470餘處風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個村莊免遭流沙危害。
參考文獻
- ↑ 關於荒漠化,搜狐,2023-06-07
- ↑ 史上最全基金會入門知識 上 ,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