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草的鑑別方法

甘草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甘草

【生境分布】

甘草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或河岸沙質土上;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山東等省區。脹果甘草生於鹽漬化壤土,一般表層鹽化、強鹽化或鹽漬化的蘆葦灘草原上皆生長;分布於新疆、甘肅。光果甘草生於荒漠、半荒漠、鹽鹼草原或荒地,生長條件與甘草相似;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及根莖。此草的根及根莖有特殊甘味,故名甘草。別名國老。

【藥材歷史考證】

甘草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本草經集注》云:「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夷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也。」《本草圖經》曰:「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上有橫樑,梁下皆細根也。」《本草衍義》曰:「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齒齧不破。今出河東西界。」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甘草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1.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圓柱狀,多橫走;主根粗長,外皮紅棕色至暗棕色或暗褐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8~24cm,小葉5~17,小葉片狹長卵形、倒卵形或闊橢圓形至近圓形,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全緣,兩面被白毛及腺鱗,下面毛較密;托葉披針形,早落。總狀花序腋生,較葉短,花密集,長5~12cm;花萼鍾狀,長約為花冠的1/2,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短毛及腺鱗;花冠淡紫堇色,長14~23mm,旗瓣大,長方狀橢圓形,下部有短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10,9枚基部連合,花絲長短不一,花葯大小亦不等;子房無柄,上部漸細成短花柱。莢果扁平而狹長,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密被絨毛腺瘤、黃褐色刺狀腺毛和少數非腺毛。種子2~8,扁圓形或腎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

2.脹果甘草:與甘草主要區別:植物體局部常密被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狀腺體,無腺毛,有時有微柔毛或無毛。羽狀複葉有小葉3~7片,小葉片卵形、橢圓形至矩圓形,邊緣波狀,干時有皺褶,上面具黃褐色鱗點,下面有似塗膠狀光澤。總狀花序一般與葉等長。莢果短小而直,膨脹,無腺毛,僅略有不明顯的腺瘤。花期7~8月。

3.光果甘草:與甘草主要區別:植物體密被淡黃褐色腺點和鱗片狀腺體,常局部有白霜,無腺毛。羽狀複葉有小葉約19片,小葉片長橢圓形至狹長卵狀披針形,上面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黃褐色而不明顯的腺點。穗狀花序,花稀疏。莢果扁而直,多為長圓形,無毛,有時僅具少數不明顯的腺瘤。花期6~8月,果期7~9月。[1]

【藥材性狀鑑定】

1.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6~35m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孑L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2.脹果甘草:根及根莖木質而粗壯,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有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藥材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

1.甘草:木栓層為數列至30列整齊的木栓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有纖維束,其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韌皮部射線多彎曲,常現裂隙,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射線寬3~5列細胞,導管較大,單個散在或2~3個成群。木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亦含方晶。根莖有髓。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2.光果甘草:韌皮部射線平直,裂隙少。

3.脹果甘草:韌皮部及木質部的射線細胞多皺縮而形成裂隙。

甘草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直徑8~14um,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商品規格】

1.西草

①大草

統貨:乾貨。呈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灰棕色,皮細緊,有縱紋,斬去頭尾,切口整齊。質堅實,體重。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長25~50cm,頂端直徑2.5~4cm。黑心草不超過總重量的5%。無鬚根、雜質、蟲蛀、霉變。

②條草

一等:乾貨。呈圓柱形,單枝順直。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灰棕色,皮細緊,有縱紋,斬去頭尾,口面整齊。質堅實,體重。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長25~50cm,頂端直徑1.5cm以上。間有黑心。無鬚根、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頂端直徑1cm以上。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頂端直徑0.7cm以上。

③毛草

  統貨:乾貨。呈圓柱形彎曲的小草,去淨殘莖,不分長短。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灰棕色。斷面黃白色。味甜。頂端直徑0.5cm以上。無雜質、蟲蛀、霉變。

④草節

一等:乾貨。呈圓柱形,單枝條。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灰棕色,皮細,有縱紋。質堅實,體重。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長6cm,頂端直徑1.5cm以上。無鬚根、疙瘩頭、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頂端直徑0.7cm以上。

⑤疙瘩頭

統貨:一等:乾貨。系加工小草砍下之根頭,呈疙瘩頭狀。去淨殘莖及鬚根。表面棕黃色或灰棕色。斷面黃白色。味甜。大小長短不分,間有黑心。無雜質、蟲蛀、霉變。

2.東草

①條草

 一等:乾貨。呈圓柱形,上粗下細。表面紫紅色或灰褐色,皮粗糙,不斬頭尾。質松,體輕。斷面黃白色,有粉性。味甜。長6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1.5cm以上。間有5%20cm以上的草頭。無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長5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1.5cm以上。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間有彎曲分叉的細根,長4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0.5cm以上。無細小須子。

②毛草

統貨:乾貨。呈圓柱形彎曲的小草,去淨殘莖。間有疙瘩頭。表面紫紅色或灰褐色。質松,體輕。斷面黃白色。味甜。不分長短。蘆下直徑0.5cm以上。無雜質、蟲蛀、霉變。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飲片炮製】

1.甘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炙甘草:取淨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

【飲片鑑別】

炙甘草:本品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質稍粘。具焦香氣,味甜。

【性能功用】

甘,平。歸心經、肺經、脾經、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內服:1.5~9g,水煎服。或入丸、散服。本品不宜與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傷食者均忌服本品。

【附註】

1.置通風乾燥處貯藏,防蛀。

2.關於甘草的商品規格:①西草,系指內蒙古西部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所產的皮細、色紅、粉足的優質草。不符合標準者可列為東草。②東草,系指內蒙古東部及東北和河北、山西等地所產,一般未斬頭尾。如皮色好,又能斬去頭尾,可列為西草。以上兩種草,主要以品質區分,不受地區限制。[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