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作品名稱: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詞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作品。

目錄

詩詞原文

鞭影落春堤,綠錦鄣泥卷。脈脈逗菱絲,嫩水吳姬眼。 齧膝帶香歸,誰整櫻桃宴。蠟淚惱東風,舊壘眠新燕。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病逝,年僅三十歲。代表作品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1]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納蘭性德生於京師,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御前侍衛

納蘭性德成為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康熙愛其才,又因納蘭出身顯赫,家族與皇室沾親帶故(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台吉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極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

寄情詩詞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納蘭性德二十四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納蘭性德交友「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想升官發財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納蘭性德葬於何處位于海淀區上莊鄉上莊村北,皂甲屯西一處台地上。建於清代順治三年,總面積約為340畝,墓地分為南壽地、北壽地兩個部分,共有寶頂9座,土墳兩座。

納蘭性德墓的寶頂建築宏大,底座為青石,寶頂中部為漢白玉,鐫刻有圖案,上部為三合土夯實的半圓頂。納蘭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後多次被盜。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70年冬,被徹底拆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