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單復國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
田單復國 |
田單復國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之後,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向這個攔住自己大一統的昔日強國發起進攻,秦國主力在名將王賁的率領下,避開齊軍西面主力,由原來燕國南部對齊北境突然襲擊,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曾經輝煌一時的東方霸主齊國滅亡,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在此之前,齊國也曾遭遇滅國之禍,大將田單復國後,為何齊國在五六十年內沒有半點作為?[1]
提起齊國,不禁讓人想起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周文王「願者上鈎」的典故。武王滅商後,姜子牙受封齊侯。齊國在西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此後齊國也是強人輩出,盛極一時,最有名的便是打出「尊王攘夷」旗號的齊桓公,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儘管齊國強橫無比,但終有衰敗的時候,今天就和筆者一起來探討齊國在復國之後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一、襄王非中興之主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齊國雖然經五國伐之,但田單僅憑孤城兩座,抵擋住了滅國之禍,不僅在于田單謀略過人,還靠的是齊國人保家衛國的決心。然而齊國復國後,即位的齊襄王卻是能力有限,導致齊國毫無作為。田單收復失地七十餘城後,迎齊湣王之子法章回臨淄,正式即位,是為齊襄王,田單受封安平君。好景不長,德才兼備的田單遭到了齊襄王的猜忌,君臣之間已生間隙,最後是由趙國用三座城池換走了田單。對於這兩人來說,這樣的結果是好的,但是卻傷了齊國百姓的心,立下赫赫功勞的大將不能受到重用,這樣的君主又有誰願意輔佐稱霸呢?
二、齊國上下已無稱霸之心
原本齊國是大國,兵強馬壯,儘管歷史中有些敗績,但不是其他戰國六雄可以單獨匹敵的,久而久之,不僅是齊國國君不再懂得居安思危,只知歌舞昇平,齊國的百姓也變得驕傲起來,不屑與其他諸侯國為伍。就是這次五國伐齊,把齊國打怕了,之前的爭霸戰爭得罪了其他諸侯國,讓齊國國君和高層貴族認為不爭霸才是「最好」的策略,百姓們的心裡也早已有偏安一隅的想法,齊國已無稱霸之心,自然再也培養不出稱霸之力。
三、齊國超然外交,四十餘年不興戰事
五國伐齊後,齊國上下對五國可謂是咬牙切齒,對自己的「友好邦鄰」失望了,看着秦國追着這些國家打,齊國高興都還來不及,怎麼還會出手幫忙呢?其他幾國都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也還是有能力抵抗秦國的,於是就想來抱齊國「大腿」,希望能夠聯合齊國攻秦,可齊襄王根本就不吃你這一套,畢竟坐山觀虎鬥的好戲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秦國也忌憚這位尚有一戰之力的「雄獅」,在攻打其餘各國時也不忘極力穩住齊國。
齊國的超然外交還與君王后有關,此女是齊襄王的王后,齊王建的生母。君王后賢德,與秦國交往謹慎,與諸侯講求誠信,既不和秦國「連橫」,也不與其他國家「合縱」,秦國無意攻齊,五國又自顧不暇,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齊國「四十餘年不受兵」。
齊國上下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等秦國收拾完其他諸侯國,齊國又怎能獨善其身?在最後,齊國上下幾乎都成了親秦分子,等到齊王建反應過來的時候,其賓客群臣早已被策反,秦國的鐵騎已經殺到都城門下,這位齊國最後的國君最後被流放共地,活活餓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