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電生理學方法

電生理學方法》,生理學和電生理學方法學方面的專著。J.布瑞希等著。中譯本1963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范世藩、江振裕編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分3部分,共16章,計398頁,約52萬字。第1、2部分系根據捷克J.Bare ,M.Petran和J.Zachar合著1960齣版的《生物學研究中的電生理學方法》一書譯出。第3部分系根據美國出版的《醫學研究方法》第9卷中的第4章「從神經系統做電記錄」譯出。

第1部分電生理儀器和技術,共4章。介紹了刺激技術,刺激器,記錄技術和電極。介紹了電生理實驗最基本的模式是:電刺激—組織—記錄電位變化。依次介紹了電刺激對組織的物理效應—電場強度和離子濃度的改變,刺激器類別和常用的方波刺激器及其參數,記錄技術。由於生物電多為微伏到毫伏級,因此要放大後才能顯示和記錄。這部分介紹了電子管為元件的放大器線路和示波器照相技術。最後簡單介紹了乏電化電極,金屬和玻璃微電極的製備。

本書第2部分基本電生理實驗,共8章,是本書的中心內容。第5—8章介紹了蛙離體肌—神經的生物電現象。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動作電位的「全或無」現象,測定神經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速度的方法。闡明了局部電流在傳導衝動中的作用,神經傳導的「獨立」和「相互作用」;電緊張現象,時值測定,興奮性變化,終極電位,交感神經節的突觸傳遞以及肌電圖的描記等,第9—12章介紹了在體生物電現象,內容包括感受器電生理學,如肌梭感受器電位,視網膜電圖,嗅電圖等;脊髓電生理學,如單突觸和多突觸的電生理學特點,運動神經原的易代和抑制,傳入和傳出的聯繫,強直刺激對單突觸反射的強化作用等;大腦皮層電生理學,如腦電圖和皮層電圖,急性和慢性實驗的記錄方法,腦自發電位和誘發電位,大腦皮層對電刺激的反應等;皮層下結構的電生理學,如小腦的電活動,海馬的電活動,癲癇發作時的電生理學特徵,立體定向儀的使用等。

第3部分現代電生理學記錄技術,共4章。介紹了細胞外微電極,這主要用於測量中樞神經系統內單個神經原放電次數,對動作電位波形的研究無大意義。其中,第15章細胞內微電極,介紹了單管和多管玻璃微電極的製備和應用。本書最後附有貓,家兔和大鼠的腦定位圖譜18幅和參考文獻713篇。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電生理學方法 相關視頻

電生理學,引領神經學的新革命
TED演講-Greg Gage揭秘電生理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