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瘟疫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瘟疫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提起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這還用問嗎?那肯定是死亡的威脅和心裡的恐慌,還有就是如何採取防範措施,讓自己和家人都能遠離病毒,甚至有不少人希望,如果有一種東西能夠將自己包裹起來,而且保證百分之百不受感染,那就太好了。
從個體的人而言,這樣想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在災難面前,我們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再說去救助他人,於情於理都是說得過去的。但是,我今天提出的這個問題,不想就事論事,而且,想從瘟疫的發生及其根源層面上來,探討我們人類的一些生存觀念問題。
歷史上,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曾發生過無數次瘟疫,如:天花、禽流感、黑死病、霍亂、登草熱、冠狀病毒等等,這些名詞很多,數不勝數,但歸結起來,一是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二是與動物有關。應該說,從落後的原始部落到今天高速發展的人類過程中,我們不僅是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生產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變,還在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上有了極大改善和提高,所以, 這些年發生的瘟疫,除了非洲等少數地區外,一般都不是生活環境引起的,研究表明,動物或者是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己成為傷害人類的罪魁禍首,我國十七年前的SARS非典和眼前的冠狀病毒,都證明了這一點。
動物與人類發生關係追朔起來是從原始人群開始的,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和增加體力,以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因此,所有動物在人們的眼中就是可以吃的東西,甚至是美味佳肴。隨着人類的進化和對時代的進步,一些動物被人類馴化和飼養,有的仍然是人類儲備的食物,有的卻成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幫手或者寵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是否有了些微改變,一些動物在人們的眼裡己經不能與食物劃等號,而是人類的朋友,但是,許多野生動物依然以一種美味佳肴的形式存活在人類的欲望中。
人類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取得了節節勝利,人口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需要的食物越來越多,需求的空間越來越大,砍柴燒火曾經是生活的必需,伐木建房也是一個家庭理所當然,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大規模地滅林開荒,卻給以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這就會造成對生態極大的破壞。森工企業的上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職工,拿着鋸子,斧頭或是電動工具,朝着原始森林進發,工業化地採伐和運輸,其後果可想而知,一直採伐近四十年之後才被叫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叫根深蒂固的觀念對於貧窮落後的現實基礎似乎可以理解,但一味的追求這種方式,與那家大業大的紈絝子弟的坐吃山空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人類在空間上的不斷擴張和資源上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那野生動物們原有的領地被人類占有,生存的空間被一再壓縮,因此,一些物種瀕臨滅絕,大熊貓成為國寶,華南虎在野外的消失,並不能說明我們人類是有功之臣,而恰恰是證明了我們是破壞者的角色。我小時候生活在山裡那隨時可見的動物,現在卻花時間專門去尋找也找不到任何蹤影了,這究竟是我們人類的勝利還是悲哀,我說不清楚。
動物與我們人類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了,可我們中的一些人,對於動物等於美味的觀念卻始終沒有改變,他們只要一有機會那是肯定要一飽口福的。
但願,人們被這次瘟疫撥動了善良之心,人們在經歷瘟疫之後,心靈上受到觸動,要自覺地給野生動物留種保命,保護好野生動物,保護好自然景觀,人人都要明白,如果不這樣,人類會完蛋。[1]
作者簡介
王華 ,筆名果果,上世紀60年代出生,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