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肩鵲鵙(學名:Corvinella melanoleucus)是小型鳴禽。喙粗壯而側扁,先端具利鈎和齒突,嘴鬚髮達;翅短圓;尾長,楔形;跗跖強健,趾具鈎爪。頭大,自嘴基過眼至耳羽區有一寬的過眼紋。為「雀中猛禽」,停棲靜伺而伏擊獵物,以昆蟲、蛙、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大型伯勞可捕食鼠類及小鳥。常將獵物掛在樹枝上,有「屠夫鳥」之稱。在樹上築碗狀巢,產卵4~9枚,由雌鳥孵化約15天,雛期約15~18天,雙親哺育。 棲息地為稀樹草原以及亞熱帶或熱帶的乾燥疏灌叢。分布於安哥拉、博茨瓦納肯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瑞典、坦桑尼亞、贊比亞、津巴布韋。

目錄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1]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外形特徵

白肩鵲鵙包括尾巴體長34-50厘米,雄鳥尾長22-35厘米,尾長21-34厘米;雄鳥體重55-97克,雌鳥體重71-96克 。這種伯勞和喜鵲的羽毛很相似,和伯勞科的其他鳥類相比具有非常鮮明的顏色和圖案。成鳥有黑色和白色的羽毛,尾巴很長。頭和翕具有光澤的黑色,翅上有大塊白色,臀部有V形的灰白色,在飛行時更為顯眼。上覆羽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黑色有白色斑塊。長長的尾巴黑色。下體,頦、喉和胸都是黑色的,具褐色光澤,腹部和側面是乏味的黑色。 尾巴覆羽黑色。 雌雄相似。鳥喙黑色,眼睛深褐色,腿和腳都是黑色。 幼鳥整體棕色並乏味,白色區域顯棕黃色,下體深褐色,羽毛有白尖。[2]

生活習性

棲息地為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森林、乾燥的稀樹草原等。嘴很強大,上嘴的先端鈎曲如鷹嘴,爪強健有力,適於捕食大型的昆蟲以及蛙類、蜥蠍類及小型鳥獸等。平時,它棲息在樹梢、電線等高處,東瞧西望,一發現食物就急沖捕食,有時甚至能捕殺比它身體還大得多的鳥類。 主要食物是節肢動物和其他一些昆蟲的物種,也吃蜥蜴,老鼠,一些新鮮或腐爛的肉和水果

繁殖方式

雌鳥每窩產3-5枚卵,淺黃色有較深的黃色斑點,孵化期持續16-20天。雛鳥由父母雙方和一個或多個幫手餵養,是上一窩的幼鳥在幫助。雛鳥留巢期持續19-24天,而年輕有能力離開巢後在第二周來養活自己,但它們仍然依賴於成鳥長達8周,在此期間,父母養活它們的餵食時間逐漸下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