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鳩辭》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辭中借猛禽與鳳凰的形象,批判統治者的表里不一,口實行非,不勞而獲,貪婪殘忍,高傲不群。[1]

《白鳩辭》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目錄

作品原文

《白鳩辭》

[唐] 李白

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馴。

首農政,鳴陽春。

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

闕五德,無司晨,胡為啄我葭下之紫鱗。

鷹鸇鵰鶚,貪而好殺。

鳳凰雖大聖,不願以為臣。

詞語解釋

⑴白鳩辭:指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夷則格,南朝梁舞蹈名。夷則,古十二樂曲之一。《史記·律書》:夷則,言陰氣之賊萬物也。格,式也。《白鳩》,三國吳舞曲名,拂舞,樂人執拂而拂舞,以指揮節拍。

⑵鏗鳴鐘,考朗鼓:謂敲擊鐘鼓,發出響亮的聲音。鏗,撞。考,擊。朗,聲音響亮。

⑶"白鳩"句:謂白鳩毛色的潔白,無物可比。鄰,比。

⑷食不噎:喻不貪。噎:指咽。

⑸首農政:服從農業政令。首,服從。這裡用擬人手法。

⑹鳴陽春:謂白鳩每到農耕該開始的春天,便鳴啼報時,使農人不忘農事。

⑺"天子"二句:言天子為老年人所賜之玉杖,上端雕刻白鳩。《後漢書·立秋》仲秋之月,縣道皆按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玉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咽之鳥也,欲 老人不咽。

⑻闕五德:謂白鷺不如雞有五德。《韓詩外傳》:君獨不見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闕,通缺。

⑼無司晨:謂白鷺不如雞之能報曉。司,掌管。

⑽"胡為"句:質問白鷺何以啄食蘆葦下的魚類,與人類爭食。葭,蘆葦。紫鱗,指魚類。

⑾鷹鸇鵰鶚:四種猛禽。

白話解釋

敲響鳴鐘,擊響朗鼓。高歌《白鳩》,跳起拂舞。

白鳩毛羽潔白,誰可以與之為鄰,霜雪樣潔白的衣襟彌感珍貴。

能平均公道地哺養七個子女,不搶食,食不噎,性情安馴。

首推農政,鳴賀陽春,催促農耕。

天子刻玉杖,上鏤白鳩之形賜與老年人。

而白鷺羽毛雖然很白,但不純真,外型潔白,其心不仁。

既沒有雞的五種德性,也不司晨而鳴,還胡亂啄我蘆葦下的紫鱗魚。

鷹鸇鵰鶚,這些猛禽,均貪而好殺。

鳳凰雖然具有大聖德行,也不願與之並列為臣。

作品鑑賞

此詩為舞曲的歌詞。這篇歌詞,通過對白鳩形象的描繪,歌頌勞動人民品質高尚,表里如一,平和公允,清心寡欲,溫順善良,循政負責;借猛禽與鳳凰的形象,批判統治者的表里不一,口實行非,不勞而獲,貪婪殘忍,高傲不群。詩含抨擊李林甫與唐玄宗之意。

全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引子。寫奏樂、歌唱、舞蹈。其餘為第二部分,是全詩的正文,又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白鳩品質高潔,公允平和,知足不貪,性情馴順,循政報時,從而受到人類的尊重,其形象成為天子賜老人玉杖上的雕飾物。第二層,首寫白鷺表里不一,無德無功,不勞而食;次寫四種猛禽的貪而好殺;再次寫鳳凰自高,脫離平民。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1] 詩詞文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