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百步坎:流逝的記憶(盛忠民)

百步坎:流逝的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百步坎:流逝的記憶》中國當代作家盛忠民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百步坎:流逝的記憶

百步坎在村莊的西南面。出門往山里走,一不留神,就在腳下。

在富陽的山裡,用石頭壘砌的這種坎隨處可見,幾乎每條溪流,或者田地之間都有。江南多陰雨。四季中屬初夏的梅雨時節,水充沛,在山裡亂沖亂撞。這些與水相抗的石頭,便緊挨着站起一道道牆坎,安靜、寂寞、堅強,又樸實、蒼老。見證着滄海桑田,時空轉換。

許多石坎建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只看見石頭呈灰黑色,甚至有的還長了厚厚青苔。東前村的百步坎呢,也一樣,沒有一個正確的說法。我問了許多老人,都說在秦始皇時就已存在。一些老人說起百步坎的事情,講的讓人神往。這樣說來,百步坎的歷史應該有幾千年了。人,終究活不過石頭和泥土,也沒有石頭壘砌的坎時間長久。幾千年,幾百年,人,走了一撥又一撥,朝代換了一朝又一朝,百步坎依然站立在大源溪岸邊,沒有消亡殆盡,只不過溪越流越深,坎越來越高,而坎上每一年草木長了又衰,衰了又長。

在村中老人的帶領下,我來到了這個被村民傳揚千年的地方。

坎有些高,下面是大源溪。因為長着荒草和柴禾,我即使探身俯瞰,也不能望到坎腳。之所以被稱為百步坎,是因為傳說中,從水上碼頭走到岸邊,約一百步的路程。百步坎旁,是一條大路,據說在以前從富陽大源到場口都走這裡,是一條暢通的官道,來往路人密集。站在百步坎旁的路上,仰頭向西,可以看到巍峨的亭山,像一個巨大的亭子,屹立不倒。人類的微不足道,一下子呈現出來,使人無端產生恐慌和敬畏。

雖然很少有書籍記載百步坎的歷史,但它每天都會進入村民的視線,這讓許多村民不能熟視無睹。百步坎的歷史,不管是繁華或者蕭條,熱鬧或者冷清,總是一代代地被記憶、傳揚、敘述。

我還是記得一些有關的歷史記載。

從《富春志》和富陽各個時修繕的縣誌中,我們可以查閱到,在遠古的宮前村,有一座紫霄宮,規模頗大,歷史久遠。這在富陽區域的歷史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座數一數二的廟宇或道觀。連秦始皇東巡,都要落腳的地方,可想而知紫霄宮在當初時代的地位。如今紫霄宮已蕩然無存,連宮殿的遺址也難以尋覓。人們只能根據史料的描述去依稀確認方位,至於具體的詳細位置,沒人說得清。但從《富春志》記載始皇東巡到富陽的路線圖來推測,應該是從大源溪到百步坎上岸,然後住宿紫霄宮。由此看來百步坎碼頭在當時就已經具有相當的吞吐量,不管是面積的大小,或者設施的完善,不然如何容納秦始皇龐大的東巡人馬呢?而紫霄宮則完全是一座行宮般的道觀了。

於是,我不妨大膽地推測。紫霄宮就在百步坎不遠處的亭山腳下。這裡陸路有通向場口、桐廬、建德方向的官道,水路有直通富春江,大小船隻可以通航的大源溪。交通是何等的方便信息是何等的靈通

我一直認為東前村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是一個千戶大村。在當時或許整個富春大地上,還沒有很多的人口比較集聚的大村落。村與村之間的交通也屬於蠻荒時代的原始山路及田野小道。那些水路方便的村落,便發達了起來。那時,東前村的大源溪,在百步坎以下,應該是一片廣袤的水域,水天茫茫,碧帆落影。亭山腳下的百步坎得天獨厚,成了一個天然的水運碼頭。經過一代代人的修建完善,百步坎碼頭終於興旺了起來,沿岸可以停靠上百漁船和各類商船。

隨着百步坎碼頭的成型和擴大,東前村也空前地繁華了起來,隨即有了許多街市。因為水域面積寬廣,魚類資源非常豐富,於是產生了專門從事打魚為生的漁民。有了眾多的漁民,便有了魚市,就有了一條賣魚集中的賣魚街。東前村遠古漁民一天的生活,在那些賣魚的叫喚聲中開始忙碌。一些遠在山裡靠毛竹做元書紙或小黃紙的山民,不辭辛勞,挑着竹紙或者山貨,也來到東前村,或買賣、或歇腳、或採購。在古代或近代的許多時候,東前村一直熱鬧繁華,一些遺蹟直到現在依然清晰可見。而很多反映當時狀況的地名或傳說,也隨着人們的繁衍生息流傳了下來。

據傳,當時正因為有了百步坎碼頭,東前村的繁華程度非常之高。村落里有東西兩條街,而鏈接兩條街的有一座橋,叫做齊街橋,建於北宋年間,是一座石橋。具體是一座怎麼樣的石橋,已經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想來也是一座精美絕倫的石橋。東街連陸路,通富陽、蕭山、諸暨。西街鄰溪沿着水岸延伸至百步坎碼頭。雖然這些都是從人們祖輩口中流傳的場景,但從後來由於村莊的各類重建中,陸續挖出的一些物件來看,古代村莊中央的街路,都是由青磚直插地面鋪設而成,還拼成各種圖案,古樸、堅實、柔美,處處顯示出北宋韻味。

大源溪像明晃晃的碧玉帶鑲嵌在村子和山田之間,站在路上看,至少沉下去了十多米。我的腳下就是百步坎,現在已經看不出任何碼頭的痕跡。許多雜草、柴禾、樹在這裡生長茂盛,但我依然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遠去了的繁華和喧囂。我知道許多現在看來影跡無存的事,總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蕩滌,最後消亡,其實,它們卻真真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經過這地方。

是時空把溪流變遷成這樣,是時空把百步坎演繹成這樣。

百步坎的荒蕪或許是因為另一種交通方式出現在了這個地方。不同的一群人和不同的一些物事開始來來往往地走動,最後這些人和事,甚至生活方式又被另一撥代替。

百步坎就像是被扔掉的一個碼頭和一條路,或一種生存模式。但我知道,它必定有被棄置的理由。

但有些東西卻始終扔不掉,會留下來。一些留在了原先的模樣上,成了野草、荊棘、樹木的家,更多的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變成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遺存。

在百步坎,我站立很久,覺得那是東前村的老根底子。東前村的兩個村子——溪東和宮前,幾千年來住了不知幾輩人,老村莊住舊了就造新村莊,新村莊沒多久又會變成老村莊。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住慣了的兩個村子,就像是坐在亭山山腰裡母親的兩隻腳,一隻擱在了溪東後頭山下,另一隻擱在了溪西的亭山腳下。人們總也不願遺棄這片土地,依舊像個孩子般依偎在母親的懷裡。[1]

作者簡介

盛忠民,浙江杭州人,網名鏡師,喜愛詩歌、散文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