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益母草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益母草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益母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分布於全國各地。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乾燥地上部分。此草人藥有活血調經之功,為婦科經產之良藥,故名益母草。

【藥材歷史考證】

益母草原名益母,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列在「茺蔚子」條中。《本草經集注》曰:「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具三棱。」荏,即白蘇。《本草圖經》引郭璞云:「今茺蔚也。葉似荏,方莖白花,花生節間。」《本草圖經》曰:「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形色皆如郭說,而苗葉上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棱,五月采。」

《本草綱目》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

但白者能人氣分,紅者能人血分,別而用之可也。……陳藏器本草又有鏨菜,雲生江南濕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早在我國明代,李時珍能對該植物描述如此詳細,實在難能可貴。其中「莖方」,「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等描述文字,幾乎與現代植物分類學描述相符。

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結合《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附圖考證,古代所用的益母草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屬Leonurus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紅紫花)、白花益母草I。eonurus japonicus Houtt.f.niveus Baranov et Skvortz(白花)及鏨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白花)。

【植物形態鑑定】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通常高30~120cm,鈍四棱形,有倒向粗糙伏毛,多分枝。葉對生;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掌狀3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長2.5~6cm,寬1.5~4cm,裂片常再分裂,葉柄纖細,長2~3cm;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葉柄長0.5~2cm。輪傘花序腋生,具8~15朵花,多數遠離而組成長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長約5mm;

花萼管狀鐘形,長6~8mm,外面貼生微柔毛,內面於離基部1/3以上被微柔毛,具5齒,前2齒靠合,較後3齒長;花冠粉紅色至淡紫紅色,長1~1.2c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內凹,下唇略短於上唇,3裂;雄蕊4,花絲疏被鱗狀毛;柱頭相等2淺裂。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約0.5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有柄;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完整者下部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氣微,味微苦。[1]

【藥材顯微鑑定】

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毛茸;腺鱗頭部4、6或8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4細胞。下皮厚角細胞在稜角處較多。皮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束微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在稜角處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較大。薄壁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及小方晶。

【採集加工】

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曬乾,或切段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迅速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性能功用】

苦、辛,微寒。歸肝經心包經。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內服:9~30g。水煎服。孕婦禁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